【常見疾病】中風(Stroke)
🧠 中風全攻略(香港版)
中風係香港主要死亡同致殘原因之一,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每年有數千宗新個案,當中不少患者因為延誤治療而增加死亡率或長期殘疾。小編曾經親眼見過親人中風,短短幾分鐘就改變咗一生,所以深知「爭分奪秒」嘅重要性。
中風係因為腦部血液循環突然中斷,導致腦細胞缺氧壞死。主要分為兩大類:
-
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
- 佔香港中風病例約 80%
- 原因:血管被血栓阻塞(血塊、動脈粥樣硬化)
-
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
- 佔約 20%
- 原因:腦血管破裂(高血壓、腦動脈瘤、血管畸形)
1️⃣ 中風高危因素(香港常見情況)
- 高血壓(香港成年人患病率高)
- 高膽固醇及動脈粥樣硬化
- 糖尿病
- 吸煙(包括二手煙)
- 心房顫動(AF,容易產生血栓)
- 肥胖、缺乏運動
- 過量飲酒
- 長期壓力
2️⃣ 如何辨認中風(FAST 檢測法)
香港醫護人員推廣「FAST」口訣,方便市民識別中風徵兆:
- F (Face):笑時一邊面下垂
- A (Arm):舉手時一邊手無力
- S (Speech):說話含糊、詞不達意
- T (Time):立即打 999 求救,時間=腦細胞
任何懷疑中風嘅情況,都要即刻送院,唔好等!
3️⃣ 急性期治療(爭分奪秒)
⏱ 缺血性中風
-
靜脈注射溶栓藥(tPA)
- 必須在發病後 4.5 小時內使用
- 功能:溶解血栓,恢復血流
- 香港公立醫院急症室可進行,但需經CT/MRI排除出血性中風
-
機械取栓術(Thrombectomy)
- 適合大型血管阻塞,發病後 6-24 小時內可考慮
- 透過導管將血栓取出
- 香港部分大型醫院(如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有提供
💥 出血性中風
- 控制血壓、減少腦壓(使用降壓藥、甘露醇等)
-
手術止血與減壓
- 清除血腫、修補動脈瘤或血管畸形
- 加護病房監測
4️⃣ 住院後治療與康復
🩺 醫學管理
- 控制危險因素(血壓、血糖、膽固醇)
- 預防再次中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抗凝血藥如華法林、DOACs)
🏃♂️ 復康治療
- 物理治療(PT):改善肢體活動能力
- 職業治療(OT):訓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言語治療(ST):改善語言與吞嚥功能
- 心理支援:處理抑鬱與焦慮,幫助適應新生活
🏥 香港康復資源
- 公立醫院復康病房(需輪候)
- 社區康復日間中心(由社會福利署或非牟利機構運作)
- 私家物理治療診所(彈性大、費用較高)
5️⃣ 中風後長期管理(小編貼士)
- 嚴格控制血壓(目標 <130/80 mmHg)
- 定期覆診跟進血糖、膽固醇
- 戒煙戒酒
- 均衡飲食(少鹽少油,多蔬果全穀)
- 規律運動(如快走、游泳、太極)
- 注意心理健康(加入患者支援小組)
小編提醒:中風患者頭一年復發風險最高,任何新症狀都要立即求醫。
6️⃣ 香港市民常見迷思
-
「等一陣睇下會唔會好返」 ❌
中風係醫療急症,時間越拖,腦損傷越大。 -
「食保健品可以代替藥物」 ❌
保健品並無臨床證據可預防/治療中風,反而延誤正規治療。 -
「出血性中風唔使再食藥」 ❌
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同樣重要,否則仍有復發風險。
7️⃣ 小編總結
中風發作時,每分鐘都有數以百萬計腦細胞死亡。香港嘅醫療系統已經有完善嘅急救同復康資源,但關鍵係市民要懂得盡快送院,並在康復期嚴格管理危險因素。小編建議大家平時要定期體檢,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減低中風風險。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