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代謝症候群】香港治療全攻略|飲食、運動、藥物、生活管理全面拆解

大家好,小編今天要和大家談談一個很多香港人「不知不覺就中招」的健康危機——代謝症候群。根據香港衛生署的資料,隨着都市人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代謝症候群在香港的中年及長者中非常普遍,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

代謝症候群並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組會大大增加心血管病、中風及糖尿病風險的代謝異常的集合。很多人沒有明顯症狀,但卻已經「身體在發警號」。小編參考了香港醫院管理局(HA)、香港心臟專科醫學會,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為大家整理出一篇超詳細的代謝症候群治療懶人包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是指同時存在多項代謝異常狀況,常見診斷標準(以國際糖尿病聯盟 IDF 及香港醫學界常用標準為例):

必須有:

  • 中央肥胖(腹型肥胖):腰圍男性 ≥ 90 cm、女性 ≥ 80 cm(亞洲人標準)

再加上以下任意兩項:

  1. 高血壓(收縮壓 ≥ 130 mmHg 或舒張壓 ≥ 85 mmHg,或已服降壓藥)
  2. 空腹血糖升高(≥ 5.6 mmol/L)或已診斷糖尿病
  3. 高甘油三酯(≥ 1.7 mmol/L)
  4. 低高密度膽固醇(HDL):男性 < 1.03 mmol/L、女性 < 1.29 mmol/L

香港的高危人群

  • 中年或以上人士
  • 肥胖或過重,尤其是腹部脂肪多
  • 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家族史
  • 缺乏運動、長期坐辦公室
  • 飲食高糖、高脂、高鹽
  • 曾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

治療代謝症候群的原則

代謝症候群的治療並不是「吃一種藥就可以」,而是要全面改善生活方式,並針對每項異常進行管理。香港醫院管理局及國際指引的治療目標包括:

  1. 減少腹部脂肪
  2. 控制血壓、血糖、血脂
  3. 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併發症

1. 生活方式改變(核心治療)

這是所有醫生在香港治療代謝症候群時的第一步,也是長期維持健康的基礎。

飲食管理

  • 控制總熱量:目標是減重 5–10%(尤其減少腹部脂肪)
  • 少糖少鹽少油:減少含糖飲料、加工食品、油炸食物
  • 多纖維:多吃蔬菜、水果(低糖類)、全穀類
  • 優質蛋白質:魚、瘦肉、豆類,取代高脂紅肉
  • 選擇健康脂肪:橄欖油、堅果、牛油果
  • 限制酒精:過量飲酒會升高血壓、血脂、血糖

香港的公立醫院會安排營養師為高危患者提供個人化飲食建議,私家醫療則可更靈活安排多次跟進與餐單調整。

運動計劃

  • 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快走、游泳、單車)
  • 每週至少 2–3 次阻力訓練(啞鈴、阻力帶)
  • 避免久坐,每小時起身活動 5 分鐘

體重管理

  • 減重是改善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的關鍵
  • 香港部分私家診所提供醫學減重計劃,包括代餐、行為治療及藥物輔助

2. 藥物治療(針對各項異常)

在生活方式改變不足以達標時,醫生會針對不同問題處方藥物。

控制血壓

  • ACE抑制劑 / ARB(如Perindopril、Losartan)
  • 鈣通道阻滯劑(如Amlodipine)
  • 利尿劑(如Hydrochlorothiazide)

控制血糖

  • 二甲雙胍(Metformin):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 其他口服降糖藥或注射GLP-1受體激動劑(如有糖尿病)

控制血脂

  • 他汀類(Statins):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
  • 費諾貝特(Fenofibrate):降低甘油三酯

3. 戒煙與限酒

  • 吸煙會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香港戒煙熱線(1833 183)及公私營戒煙門診可提供支援

4. 定期檢查與跟進

  • 血壓、血糖、血脂每 3–6 個月檢查一次
  • 腰圍、體重監測
  • 有糖尿病者需每年檢查腎功能、眼底

香港治療流程(公立 vs 私家)

項目 公立醫療 私家醫療
初步檢查 醫生轉介驗血、量腰圍、血壓 即時檢查,當日出報告
飲食運動指導 營養師講座或一對一指導 個人化餐單、運動教練配合
藥物治療 按HA指引分步處方 可更快使用新型藥物
跟進頻率 輪候時間較長 可每月或每兩月一次

小編溫馨總結

代謝症候群是一個「沉默殺手」,因為它本身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卻是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的加速器。在香港,治療的核心是改變生活方式,減少腹部脂肪,配合必要的藥物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小編提醒大家,早期介入是可以逆轉甚至消除代謝症候群的,而一旦拖延,風險就會逐年累積。


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