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低血壓(Hypotension)

 

 

香港人要留意的低血壓治療全指南

在香港,大家對「高血壓」的關注度很高,但對「低血壓」的認識卻相對不足。很多人以為血壓越低越好,其實並非如此。若血壓過低,可能導致頭暈、乏力、甚至暈倒,嚴重時更會影響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引發危險。

作為長期關注健康議題的小編,我發現不少香港人會忽略低血壓的危險,特別是一些年輕女性、長期節食或過度減肥人士、以及長期病患者。低血壓並不一定比高血壓「安全」,它同樣需要正確處理。


1. 什麼是低血壓?

香港衞生署與世界衞生組織(WHO)並沒有一個統一的「低血壓」定義,不過一般醫學界會以以下數值作參考:

  • 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低於 90 mmHg
  • 或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低於 60 mmHg

需要留意的是,血壓過低的危險程度取決於症狀持續時間。有些運動員或健康人士天生血壓低但沒有不適,未必需要治療;但如果伴隨頭暈、眼花、心悸、呼吸急促、甚至昏厥,就要引起注意。


2. 低血壓的成因

低血壓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常見原因包括:

  1. 脫水 – 香港夏天炎熱,運動或出汗過多而補水不足,血容量下降。
  2. 營養不良 – 長期節食、缺乏維他命 B12、葉酸或鐵質,影響血液生成。
  3. 藥物副作用 – 利尿劑、降血壓藥、部分抗抑鬱藥等。
  4. 內分泌問題 – 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功能不全等。
  5. 心臟問題 – 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瓣疾病。
  6. 長時間站立或改變姿勢過快 – 俗稱「直立性低血壓」,在香港的地鐵或巴士上,有些人站起來時會突然眼前一黑,就是這個原因。

3. 為何要治療低血壓?

長期低血壓會令腦部、心臟、腎臟等重要器官得不到足夠血液供應,可能導致器官受損。急性嚴重低血壓(例如大量出血、敗血症)更會引發休克,危及生命。

在香港的急症室,暈倒送院的個案中,不少都與低血壓有關,尤其是在炎熱天氣或流感期間。


4. 治療低血壓的方法

低血壓的治療取決於病因。以下是醫學資料中常見的治療方向,小編會用較貼地的方式解釋。

4.1 生活方式及飲食調整

  1. 增加水分攝取

    • 成人每天最少飲 1.5–2 公升水,夏天或運動時應更多。
    • 香港辦公室環境冷氣乾燥,也會容易令身體輕微脫水。
  2. 適量增加鹽分

    • 與高血壓相反,低血壓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稍微增加鈉攝取,例如湯類、鹹餅乾。
    • 但若本身有心臟病或腎病,就要特別小心。
  3. 均衡飲食

    • 攝取足夠蛋白質(魚、蛋、瘦肉)、鐵質(紅肉、菠菜)、維他命 B 群(全穀物、堅果、乳製品)。
    • 避免長時間空腹,三餐之間可加小食。
  4. 避免酒精過量

    • 酒精會擴張血管、加速脫水,令血壓更低。
  5. 分次小餐

    • 尤其對於餐後低血壓人士(進食大餐後血壓下降),少量多餐可減少血壓波動。

4.2 生活習慣調整

  1. 慢慢起身

    • 由坐姿或睡姿改為站立時,先活動雙腿、深呼吸再慢慢起來,減少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
  2. 穿著彈性襪(壓力襪)

    • 幫助下肢血液回流,減少血液滯留在腿部。
  3. 保持適量運動

    • 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及肌肉張力,有助維持穩定血壓。
    • 香港的輕度運動如晨運、行山都是不錯選擇。

4.3 藥物治療

  • 若低血壓由慢性疾病或藥物副作用引起,醫生可能會調整原有藥物或開立升壓藥(如米多君 Midodrine、氟氫可的松 Fludrocortisone)。
  • 在香港的公立醫院,藥物治療多數用於症狀嚴重、生活方式調整無效或有明確病因的患者。

4.4 處理急性低血壓

  • 如因大量出血、嚴重脫水、過敏性休克等引起,需立即送院並由醫療團隊進行靜脈輸液、輸血或使用升壓藥。
  • 小編提醒:若在街上見到有人暈倒,應盡快叫救護車,並將其雙腿抬高,幫助血液回流腦部。

5. 香港的醫療資源

  • 普通科門診及專科門診:可作初步評估、檢查血壓波動原因。
  • 私家診所:等候時間短,適合需要快速檢查的人士。
  • 社區健康中心及長者中心:部分提供免費血壓檢測及健康諮詢服務。

小編總結

低血壓雖然不像高血壓那樣常被視為重大威脅,但一旦伴隨症狀或由疾病引起,就必須重視。香港的都市人容易因忙碌、飲食不定時、壓力及天氣影響而血壓偏低。要改善低血壓,首先要找出原因,其次是透過飲食、生活方式調整,必要時配合藥物,並定期監測血壓。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