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哮喘(Asthma)

 

 

【小編深度解析】香港哮喘治療與管理全攻略

什麼是哮喘?

哮喘(Asthma)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會令氣道對某些刺激變得過度敏感(氣道高反應性),導致氣道收縮、腫脹、分泌增加,令空氣流通受阻。
根據香港衞生署資料,全港約有 5-10% 成人及 8-10% 兒童曾被診斷為哮喘,患者在天氣轉變、接觸致敏原或感染呼吸道疾病時,容易出現急性發作。


香港常見的哮喘症狀

  • 喘鳴聲(呼吸時聽到「哮哮」聲)
  • 呼吸急促或困難
  • 胸口緊束感
  • 持續咳嗽(尤其夜間或清晨)
  • 症狀常呈間歇性,可自行緩解或經過吸藥後好轉

小編提醒:

哮喘並非「只是過敏」或「偶爾氣促」那麼簡單,長期控制不佳會損害肺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哮喘的治療目標

  1. 長期控制症狀,減少日間和夜間發作
  2. 預防急性惡化
  3. 保持正常生活與運動能力
  4. 減少藥物副作用
  5. 避免因哮喘入院或急症室就診

1. 長期控制藥物(Controller)

目的是減少氣道炎症,避免頻密發作,需要每日固定使用,即使沒有症狀。

常見種類(香港用藥參考):

  • 吸入型糖皮質激素(ICS)
    例:Budesonide(普米克令舒)、Fluticasone(氟替卡松)
    ➤ 抑制氣道炎症,是哮喘治療的基石。

  • 長效乙二受體促進劑(LABA)
    例:Formoterol、Salmeterol
    ➤ 通常與 ICS 合併使用,幫助長時間維持氣道擴張。

  • 白三烯受體拮抗劑(LTRA)
    例:Montelukast(順爾寧)
    ➤ 口服藥物,適合部分患者作輔助控制。

  • 生物製劑(Biologics)
    例:Omalizumab(針劑,針對過敏型哮喘)
    ➤ 適用於嚴重及對常規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

小編話你知:

很多香港患者怕「類固醇會傷身」而自行停藥,其實吸入型劑量低、作用局部,副作用風險遠低於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正確使用反而能保護肺功能。


2. 急救藥物(Reliever)

在哮喘急性發作時快速擴張氣道,緩解症狀。

常見種類:

  • 短效乙二受體促進劑(SABA)
    例:Salbutamol(萬托林 Ventolin)吸入劑
    ➤ 作用快(數分鐘內),持續 4-6 小時。

⚠️ 注意:

  • 若需要頻繁使用(每週 >2 次),可能代表控制不足,需要與醫生檢視長期控制藥物。
  • 急救藥物不能取代長期控制藥物。

3. 非藥物管理

  • 避免致敏原:如塵蟎、花粉、動物毛屑、霉菌。
  • 避免刺激物:煙草煙霧、空氣污染、強烈氣味。
  • 預防呼吸道感染:每年接種流感疫苗,高危患者可考慮肺炎球菌疫苗。
  • 定期監測肺功能:使用峰值呼氣流速計(PEF Meter)追蹤病情。

小編建議:

在香港,潮濕天氣和空氣污染都可能觸發哮喘,外出時可留意環保署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高風險日盡量減少戶外劇烈運動。


哮喘急性發作的處理(香港醫學建議)

  1. 立即使用急救吸入劑(如 Salbutamol),每次 2-4 劑,視乎醫生指示。
  2. 坐直身體,保持鎮定。
  3. 若 15-20 分鐘後症狀未改善或惡化,應立刻求醫或致電 999。
  4. 有既往嚴重發作史的患者應隨身攜帶哮喘行動計劃(Asthma Action Plan)。

香港的醫療資源

  • 公立醫院呼吸科 / 急症室:處理嚴重發作或需住院個案。
  • 普通科門診 / 私家診所:常規跟進、藥物調整。
  • 香港哮喘會:提供患者教育、支援小組、最新治療資訊。

哮喘患者日常生活小編貼士

  • 正確吸藥技巧:使用吸入劑前可向藥劑師學習正確方法。
  • 定期覆診:即使症狀穩定,也要讓醫生檢查肺功能及調整藥量。
  • 運動前預防用藥:有運動誘發哮喘史的人,可按醫生指示運動前吸藥。
  • 保持家居清潔: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使用防塵蟎床套。
  • 心理健康管理:壓力可加重哮喘,適當放鬆減壓。

💡 小編總結
哮喘是一種可控但不可完全根治的慢性病,關鍵在於長期規律用藥 + 避免誘因 + 定期監測。在香港,無論是公營或私營系統,都有完善的治療方案可供選擇。最重要的是,患者要主動與醫生配合,制定個人化的控制計劃,才能減少急性發作,享受正常生活。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