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
帶狀皰疹(生蛇)治療全攻略——香港實用指南
作為一位經常整理健康資訊的小編,我發現很多香港朋友對帶狀皰疹(俗稱「生蛇」)有不少迷思,包括是否需要立即求醫、吃什麼藥、會否傳染、以及中西醫治療差異等。今次小編用盡網上可靠醫學資料,幫大家一次過拆解治療方法,尤其針對香港地區的醫療資源與常見做法。
1. 什麼是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疾病。這種病毒在你小時候出過水痘後,會潛伏在神經節內多年,當免疫力下降時(例如壓力大、生病、年紀增長),便會重新活化,沿着神經分佈出現一條帶狀的紅疹與水泡,同時伴隨劇烈神經痛。
在香港,帶狀皰疹在50歲以上人士中相當常見,但近年因壓力與生活習慣,年輕患者亦有上升趨勢。
2. 為什麼要及早治療?
小編在查閱香港醫院管理局(HA)及私家醫生診所的資料後,發現治療時機非常關鍵:
- 黃金治療期:症狀出現後 72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最有效
- 目的:減輕皮疹嚴重程度、縮短病程、降低引發**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HN)**的風險
若延誤治療,部分病人即使皮疹痊癒,神經痛仍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影響生活質素。
3. 常見治療方法(香港醫療角度)
以下內容主要根據香港常用方案整理,僅作參考:
(1) 抗病毒藥物
- 常見藥物:Acyclovir(阿昔洛韋)、Valacyclovir(伐昔洛韋)、Famciclovir(泛昔洛韋)
- 服用方式:口服或靜脈注射(嚴重病例)
- 療程:一般 7 天
- 小編貼士:香港私家診所一般會直接開口服抗病毒藥,收費視乎藥物品牌,每次療程約數百至千多港元不等;公立醫院則按病情判斷是否處方。
(2) 止痛與消炎
- 輕度痛楚:可用對乙醯氨基酚(Paracetamol)或布洛芬(Ibuprofen)
- 中重度痛楚:醫生可能會加用神經痛藥物,如Gabapentin或Pregabalin
- 小編觀察:有些香港患者怕止痛藥「傷肝腎」而拒絕服用,但痛楚控制不好會影響睡眠與康復速度。
(3) 外用藥膏與護理
- 抗病毒膏(較少使用,因口服效果佳)
- 保濕及護膚:保持患處清潔乾爽,避免抓破水泡
- 冷敷:暫時舒緩痕癢與刺痛感
(4) 預防併發症
- 老年人或免疫力低者:病情較重,或需短期使用類固醇減低神經炎症(需醫生評估)
- 眼部帶狀皰疹:如病變在眼周,必須立即轉介眼科,避免視力受損
4. 中醫與自然療法在香港的應用
香港不少患者會同時考慮中醫治療,例如:
- 中藥內服:如清熱解毒、疏風止痛方劑(需註冊中醫師診斷)
-
針灸:部分研究顯示針灸可減輕神經痛,但效果因人而異
小編提醒:中西醫結合要注意用藥相互作用,最好讓兩邊醫師知悉你的用藥情況。
5. 預防措施
-
疫苗:香港現時有減毒活疫苗(Zostavax)及重組帶狀皰疹疫苗(Shingrix)
- Shingrix保護力較高,適合50歲以上人士或免疫力較低者
- 私家診所及部分醫療中心可接種,每劑價格約港幣1,500–2,000元(Shingrix需兩劑)
- 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充足睡眠、減壓
6. 小編總結
帶狀皰疹並非「自己會好」就可以掉以輕心,尤其在香港這個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的地方,免疫力下降的機會很高。小編的心得是:
- 一旦懷疑自己出現單側皮疹與刺痛,立即求醫,不要等
- 抗病毒藥要在黃金72小時內開始
- 控制痛楚與護理皮膚同樣重要
- 若年齡或免疫狀況屬高風險,考慮疫苗預防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