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

 

 

香港人必讀的心臟衰竭治療全攻略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並不代表心臟「停咗」或者「完全壞咗」,而是指心臟泵血功能受損,無法有效將足夠血液泵送到全身,以滿足身體的需要。它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在香港的長者及心血管病患者中非常常見。

根據香港醫管局數據,心臟衰竭是本港主要的住院原因之一,患者住院後一年內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都偏高。作為長期關注心血管健康的小編,我發現很多人對心臟衰竭的印象很模糊,以為只是「年紀大啲自然會心臟弱」,但其實它是多種疾病的終末階段,需要積極治療和長期管理。


1. 什麼是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可分為:

  • 收縮性心衰(HFrEF):心臟收縮力減弱,射血分率(EF)降低
  • 舒張性心衰(HFpEF):心臟放鬆功能受損,雖然收縮力正常,但心室充血不足
  • 急性心衰:病情突然惡化,需要緊急處理

2. 成因

香港常見的心臟衰竭成因包括:

  1. 冠心病與心肌梗塞 – 破壞心肌組織
  2. 高血壓 – 長期增加心臟負擔
  3. 心瓣膜病 – 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關閉不全等
  4. 心律不整 – 長期心跳過快或過慢
  5. 心肌病 – 先天或後天原因
  6. 糖尿病 – 損害血管及心肌功能

💡 小編觀察:香港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控制不佳,是心臟衰竭的主要推手之一。


3. 症狀

  • 呼吸困難(活動時或平臥時)
  • 腳踝、小腿水腫
  • 容易疲倦、無力
  • 夜間頻繁起床小便
  • 體重短時間內迅速上升(因水腫)

4. 為什麼要治療?

心臟衰竭如果不治療,會逐漸惡化,引發:

  • 嚴重活動受限
  • 頻繁住院
  • 心律不整及猝死
  • 器官缺血(腎臟、腦部)

在香港,心臟衰竭患者的預後不容忽視,部分數據顯示其存活率與某些癌症相近。


5. 治療目標

  1. 減輕症狀(氣促、水腫)
  2. 改善生活質素
  3. 減少住院次數
  4. 延長壽命

6. 治療方法

治療包括生活方式改善藥物治療器械輔助或手術三大方向。


6.1 生活方式改善

  1. 限鹽飲食

    • 每日鈉攝取量建議 ≤ 2 公克(約 5 克鹽)
    • 減少加工食品、湯底、鹹點心
  2. 限制液體攝取(醫生建議下)

    • 對水腫嚴重或低鈉血症患者尤為重要
  3. 定期監測體重

    • 每日早晨同一時間量體重,如短期內上升 > 2 公斤,需警惕水腫惡化
  4. 適量運動

    • 醫生評估後進行心臟復康運動(如快走、輕度伸展)
  5. 避免過量飲酒與戒煙

    • 酒精會損害心肌,吸煙則加速血管硬化

💡 小編貼士:香港茶餐廳的湯麵、燒味飯都是高鈉食物,心衰患者最好選擇少湯、去皮、少醬汁的餐單。


6.2 藥物治療

香港醫院常用藥物包括:

  1. ACE 抑制劑(ACEI)

    • 如 Enalapril、Lisinopril
    • 擴張血管、減低心臟負擔、延長壽命
  2. ARB(血管緊張素 II 受體阻斷劑)

    • 如 Losartan、Valsartan
    • 適用於不能耐受 ACEI 的患者
  3. ARNI(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

    • 如 Sacubitril/Valsartan
    • 新一代藥物,效果優於 ACEI(私家醫療較常見)
  4. β 受體阻斷劑

    • 如 Bisoprolol、Metoprolol
    • 減慢心跳、保護心肌
  5. 利尿劑

    • 如 Furosemide
    • 減輕水腫與氣促,但不改善預後
  6. MRA(醛固酮拮抗劑)

    • 如 Spironolactone
    • 減少住院、改善生存率
  7. SGLT2 抑制劑

    • 如 Dapagliflozin
    • 原用於糖尿病,近年證實對心衰有益

💡 小編觀察:香港公立醫院會優先使用 ACEI、β 阻斷劑、MRA 作為基礎治療,ARNI 和 SGLT2 抑制劑在私家醫療較常見,但費用較高。


6.3 器械與手術治療

  1. 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

    • 預防高危心律不整引致猝死
  2.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

    • 改善心室協同收縮,提高泵血效率
  3. 機械輔助裝置(LVAD)

    • 對末期患者作為心臟移植過渡或長期支持
  4. 心臟移植

    • 適用於藥物及其他治療無效的末期病人(香港有配對移植計劃,但捐贈心臟稀缺)

7. 香港的醫療資源

  • 公立醫院心臟科及內科:提供全面檢查、藥物和器械治療,費用低但輪候時間長
  • 私家心臟專科:檢查和新型藥物選擇快,費用較高
  • 社區心臟復康計劃:部分非牟利機構與醫院合作提供運動訓練與飲食指導

小編總結

心臟衰竭雖然是一種慢性病,但並非無法控制。透過限鹽飲食、藥物治療、心臟復康運動,以及在必要時使用先進器械或手術,患者可以顯著改善生活質素並延長壽命。在香港,挑戰在於公立醫療輪候時間長,而私家治療費用不低,因此及早預防與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是避免走到心衰階段的最佳策略。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