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流感(Influenza)
【小編深度解析】香港流感治療與護理全攻略
什麼是流感?
流感(Influenza)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常見於冬季與初春。根據香港衞生署資料,本地流感通常分為甲型(A型)和乙型(B型),傳染力高,潛伏期短(約 1 至 4 天),可透過飛沫、直接接觸病毒污染物品傳播。
與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症狀更突然、更嚴重,並且更容易引發併發症,例如肺炎、心肌炎,甚至死亡,尤其對高危群組影響更大。
香港常見的流感症狀
- 突然高燒(常見 38°C 或以上)
- 頭痛(可相當劇烈)
- 肌肉痛、關節痛
- 極度疲倦
- 乾咳
- 喉嚨痛
- 流鼻水或鼻塞
- 部分患者會有胃腸道症狀(如兒童出現嘔吐、腹瀉)
小編重點提醒:
流感的高燒通常來得急,而且全身酸痛感強烈,這與普通感冒的「漸進式」症狀不同。若懷疑自己感染流感,及時診斷與治療十分重要。
流感的治療原則
流感屬於病毒感染,治療目標是:
- 減輕症狀
- 縮短病程
- 減少併發症風險
- 防止傳播給他人
1. 抗病毒藥物(Prescription Only)
香港醫學界常用的流感抗病毒藥物包括:
- 奧司他韋(Oseltamivir,商品名 Tamiflu)
- 扎那米韋(Zanamivir,商品名 Relenza)
醫學重點:
- 必須由醫生處方。
- 在症狀出現 48 小時內 使用效果最佳,可縮短病程約 1 至 2 天,並降低併發症風險。
- 適合高危群組(如長者、孕婦、慢性病患者、嬰幼兒)及病情嚴重者使用。
- 健康成人如症狀輕微,醫生會視乎情況決定是否開藥。
小編話你知:
很多人以為 Tamiflu 可以「治癒」流感,其實它只是幫助抑制病毒繁殖,讓身體有更好機會對抗病毒,本身並非「特效藥」。
2. 對症藥物
- 退燒止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減輕發燒、頭痛、肌肉酸痛。
- 止咳藥、化痰藥:視乎咳嗽類型選擇。
- 抗組織胺藥:紓緩流鼻水、打噴嚏。
- 補液鹽:防止因發燒、出汗、嘔吐而脫水。
⚠️ 小編提醒:
- 兒童和青少年患流感時不應服用阿士匹靈(Aspirin),以免引致雷氏綜合症(Reye’s syndrome)。
- 長期病患者應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3. 家居護理
- 多休息:減少活動,留在家中避免傳染他人。
- 多飲暖水或清湯:保持水分,幫助調節體溫。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打開窗戶或使用空氣淨化器。
- 佩戴口罩:避免飛沫傳播給家人。
- 分開餐具毛巾:減少交叉感染。
小編建議:
如果家中有長者或小朋友,確保他們有獨立休息空間,並加強清潔高接觸物品(如門柄、手機、遙控器)。
高危群組的特別注意
香港衞生署列出以下高危群組,一旦出現流感症狀應及早求醫:
- 65 歲或以上長者
- 6 歲以下兒童
- 孕婦
- 長期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臟病、哮喘、腎病)
- 免疫力低下者
- 長期入住安老院或醫療機構人士
何時應立即求醫?
- 發燒持續超過 3 天或退燒後再次高燒
- 呼吸困難、氣促、胸痛
- 意識混亂、抽搐
- 嘔吐嚴重、無法進食或補水
- 症狀急劇惡化
香港的醫療資源
- 公立醫院急症室:處理嚴重或併發症個案。
- 普通科門診:適合輕症或需醫生評估用藥者。
- 私家診所:可快速獲得診斷與抗病毒藥物處方。
- 衞生署網站:提供最新流感季節數據與疫苗資訊。
預防流感的小編貼士
- 接種流感疫苗:香港每年秋季開始提供新一季疫苗,建議高危群組及所有市民接種。
- 勤洗手,用正確方法(至少 20 秒,使用梘液)。
- 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或手肘遮掩。
- 避免在人多擠迫、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逗留過久。
- 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力。
💡 小編總結
流感並非「普通傷風」,其傳染力與併發症風險都比你想像的高。在香港,快速診斷和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是減少流感影響的關鍵。配合家居護理與預防措施,不但可加速康復,還能保護身邊的人。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