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癲癇(Epilepsy)

 

 

⚡ 癲癇全攻略(香港版)

癲癇係一種慢性神經系統疾病,特徵係腦部神經細胞(神經元)異常放電,導致反覆發作嘅癲癇症狀(seizures)。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及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全世界約有 5,000 萬人患有癲癇,香港估計有 約4–5萬名患者

小編曾經同一位年輕癲癇患者傾過,佢話最怕嘅唔係發作本身,而係社會誤解同歧視——有人以為癲癇會傳染,有人見到發作唔敢幫手。事實上,癲癇患者只要接受正規治療,多數可以控制病情,生活同常人無異。


1️⃣ 成因與類型

成因

癲癇成因多樣,有時找不到明確原因(特發性)。常見包括:

  • 遺傳因素(部分癲癇與基因異常有關)
  • 腦外傷(交通意外、跌倒撞擊)
  • 腦血管病變(中風後癲癇)
  • 腦腫瘤
  • 腦部感染(腦膜炎、腦炎)
  • 新生兒期缺氧或早產併發症

類型

  • 局灶性癲癇(Focal seizures)
    • 異常放電限於腦部某區域,可有意識或無意識
  • 全面性癲癇(Generalized seizures)
    • 異常放電影響全腦,包括失神、小發作、大發作
  • 混合型
    • 局灶性發作擴散成全面性發作

2️⃣ 主要症狀

癲癇發作嘅表現因類型而異,例如:

  • 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俗稱大發作)
    • 突然失去意識,全身僵硬 → 抽搐 → 恢復期疲倦
  • 失神發作
    • 短暫「呆住」、停止活動、數秒後恢復
  • 局灶性發作
    • 身體一部分抽動、感覺異常、幻味、幻聽
  • 發作後可能出現混亂、頭痛、肌肉酸痛

3️⃣ 香港急救處理(目擊者應做與不應做)

應做 ✅

  • 保護患者免於碰撞,將周邊危險物移開
  • 在患者頭下墊軟物
  • 記錄發作時間(>5分鐘要立即召救護車)
  • 發作後將患者置於復原姿勢(側臥)保持呼吸道暢通

不應做 ❌

  • 不要強行壓住患者肢體
  • 不要將物品放入口中(防止誤吸或牙齒受傷)
  • 不要隨意搬動患者(除非環境危險)

4️⃣ 醫學治療方法(香港常用方案)

💊 藥物治療(抗癲癇藥 AEDs)

  • 第一線常用藥物
    • Carbamazepine(卡馬西平)
    • Valproate(丙戊酸鈉)
    • Lamotrigine(拉莫三嗪)
    • Levetiracetam(左乙拉西坦)
  • 原則
    • 醫生會根據癲癇類型、年齡、性別、副作用選擇藥物
    • 多數患者單一藥物可控制發作
    • 長期規律服藥,避免自行停藥

🔪 手術治療

  • 適合藥物無法控制且發作源明確的局灶性癲癇
  • 常見手術:顳葉切除術、病灶切除術
  • 香港部分大型醫院(如瑪麗醫院)有神經外科團隊處理

⚡ 神經調控療法

  • 迷走神經刺激器(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
    • 在胸口植入裝置,透過電流刺激迷走神經,減少發作頻率
  • 反應性神經刺激(RNS)(國際新技術,香港較少見)

🍽 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

  • 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改變腦部能量代謝
  • 對兒童難治性癲癇特別有效
  • 需營養師監測,避免副作用

5️⃣ 香港醫療資源與跟進

  • 醫院管理局神經科專科門診(公立醫院轉介)
  • 私家神經科診所(輪候時間短,但費用較高)
  • 癲癇基金會(Epilepsy Foundation Hong Kong)
    • 提供病友支援、教育資源
  • 社區復康中心(配合職業治療、心理輔導)

6️⃣ 日常管理與小編貼士

  • 規律服藥:切勿自行停藥或減量
  • 充足睡眠:睡眠不足容易誘發發作
  • 避免誘因:過量飲酒、閃光燈、壓力過大
  • 安全措施:避免單獨游泳、高處作業、駕駛(需依醫生評估)
  • 健康生活:均衡飲食、適量運動
  • 病情記錄:用日記或App記錄發作情況,方便醫生調整治療

7️⃣ 香港患者常見迷思

  • 「癲癇會傳染?」
    癲癇係神經系統疾病,完全唔會傳染。
  • 「發作時要塞匙羹入嘴?」
    這個做法危險,可能令患者牙齒或呼吸道受傷。
  • 「食藥幾年冇發作就可以停藥?」
    是否停藥要由醫生評估,否則復發風險高。

8️⃣ 小編總結

癲癇並唔等於生活不能自理,大部分患者只要接受正規治療,都可以上班、上學、結婚生子。香港有完善嘅藥物治療、手術選擇同支援組織,關鍵係及早診斷、長期跟進、遵從醫囑。小編建議,無論係患者本人定家人,都應該掌握正確急救知識,減少恐慌同誤解,令癲癇患者可以安心生活。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