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第二型糖尿病】香港治療方法大全|藥物、飲食、運動、最新科技全面分析

大家好,小編今天想跟大家深入探討香港人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第二型糖尿病。根據香港衛生署及醫院管理局的統計,香港約有一成人口患糖尿病,而當中約九成屬第二型。這種病症不像第一型糖尿病那樣完全缺乏胰島素,而是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拒(胰島素阻抗),加上胰島功能逐漸衰退,導致血糖長期偏高。

很多人以為「吃藥就可以搞定」,但其實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是一個綜合管理的過程,涉及飲食、運動、藥物甚至最新科技。小編參考了香港公營及私營醫療機構資料,以及國際醫學指引,為大家整合出這篇超詳細的攻略。


什麼是第二型糖尿病?

  • 病理機制:身體細胞對胰島素反應減弱(胰島素阻抗),同時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能力逐漸下降
  • 好發人群:中年或以上、超重或肥胖人士、有家族病史、長期缺乏運動、患有高血壓或高膽固醇者
  • 進展特點:初期可能無症狀,但血糖已經持續偏高,長期會損害血管及器官

常見症狀(香港糖尿病協會資料)

  • 多飲、多尿、多食
  • 容易疲倦
  • 體重不明原因下降
  • 視力模糊
  • 傷口癒合慢、反覆皮膚感染
  • 有時沒有明顯症狀,需靠驗血發現

香港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則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糖尿病臨床指引,治療目標包括:

  1. 控制血糖(HbA1c一般建議 < 7%,視患者情況調整)
  2. 預防或延緩併發症
  3. 改善生活質素
    治療策略通常由生活方式改變開始,必要時加入口服藥物,再到胰島素或其他注射劑

1. 生活方式改變(第一步治療)

飲食管理

  • 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例如全麥麵包、燕麥、糙米
  • 避免高糖飲料:汽水、果汁、奶茶等
  • 高纖維飲食:多吃蔬菜、豆類、水果(低糖類型)
  • 適量蛋白質:魚、瘦肉、豆腐
  • 限制飽和脂肪:少吃油炸及肥肉類食物

香港的公立醫院會為新確診患者安排營養師諮詢,私家醫療則可更彈性安排多次跟進。

運動建議

  • 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快走、游泳、單車)
  • 每週至少 2 次阻力訓練(啞鈴、伸展帶)
  • 避免長時間靜坐,每小時起身活動一下

體重管理

  • 減重 5-10% 可顯著改善血糖
  • 香港部分私家診所會提供減重藥物或代餐方案配合

2. 藥物治療(口服降糖藥)

如果生活方式改變 3 個月後血糖仍未達標,醫生會處方藥物。

香港常用口服藥物:

  • 二甲雙胍(Metformin):第一線用藥,可減少肝臟產生葡萄糖,並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 磺脲類(Sulfonylureas):刺激胰島分泌胰島素(例:Gliclazide),但有低血糖風險
  • DPP-4 抑制劑(例:Sitagliptin):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餐後血糖上升
  • SGLT2 抑制劑(例:Empagliflozin):促進腎臟排糖,並有心腎保護作用
  • TZD類(例:Pioglitazone):改善胰島素敏感度,但需注意體重增加及水腫

💡 公立醫院會根據病情及成本考慮先用二甲雙胍;私家醫療可較快使用新型藥物。


3. 注射治療

當口服藥不足以控制血糖,或患者血糖非常高時,會加入注射劑:

  • 胰島素(Insulin):分為速效、中效、長效,根據患者血糖模式調整
  • GLP-1 受體激動劑(例:Liraglutide):可降低血糖並幫助減重,適合肥胖或有心血管病風險的患者

4. 監測與跟進

  • 自我血糖監測(SMBG):用血糖機每天測量
  • 持續血糖監測(CGM):香港私家醫療較常用,費用自付
  • 定期驗血:每 3-6 個月檢查 HbA1c,每年檢查腎功能、血脂、眼底

最新醫療發展(香港應用)

  • 智慧血糖管理應用程式:連接血糖機或CGM,讓醫生遠程監控
  • 複方藥物:將兩種藥物結合,簡化服藥
  • 個人化治療:根據遺傳、生活習慣及併發症風險選藥

小編溫馨總結

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不是「吃藥降糖」那麼簡單,而是一個長期全方位管理。在香港,公立醫院的好處是有完整的專科團隊跟進,費用低廉;私家醫療則可更快接觸新型藥物及科技設備。小編提醒大家,早期發現、早期控制非常重要,因為糖尿病的併發症(如心臟病、腎衰竭、失明、截肢)往往是在多年血糖不穩後才出現,到時治療難度和成本都會大增。


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