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脂肪肝(Fatty Liver)
🥼 什麼是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肝細胞內脂肪含量超過肝臟重量的5%-10%,屬於肝臟代謝異常的一種表現。
在香港,脂肪肝可分為兩大類:
- 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 AFL):由長期大量飲酒引起。
-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與飲酒無關,常見於肥胖、糖尿病、高血脂患者。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香港尤其常見,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本地成人脂肪肝患病率約27%-30%,而且有年輕化趨勢。
🔍 香港常見脂肪肝成因
小編整理本地醫學資料後,常見原因包括:
- 肥胖與內臟脂肪過多(本地BMI≥25屬超重)
- 糖尿病及胰島素阻抗
- 高血脂症(高三酸甘油脂、高膽固醇)
- 不良飲食習慣(高糖、高油、高熱量飲食)
- 缺乏運動
- 長期大量飲酒(男士每週 > 14 標準杯、女士 > 7 標準杯)
- 藥物副作用(如部分類固醇、化療藥、抗病毒藥等)
- 快速減重或營養不良(反常情況下也會引發脂肪肝)
⚠️ 脂肪肝的分期與風險
脂肪肝並非單純「肝臟有油」這麼簡單,它可能進一步惡化:
-
單純性脂肪肝(Simple Steatosis)
- 早期,肝臟有脂肪堆積但沒有明顯炎症或纖維化。
-
脂肪性肝炎(Steatohepatitis)
- 脂肪堆積伴隨肝臟炎症(NASH或ASH)。
-
肝纖維化(Fibrosis)
- 長期炎症引起肝組織纖維化。
-
肝硬化(Cirrhosis)
- 肝臟結構被破壞,功能衰退,甚至發展成肝癌。
🏥 香港脂肪肝的治療方法
小編提醒:目前沒有針對脂肪肝的特效藥,治療重點是改善生活方式、控制病因、監測肝功能。
1. 生活與飲食調整(核心治療)
根據香港醫管局與國際肝病學會(AASLD、EASL)指引:
(1)減重
- **建議減少體重5%-10%**可顯著改善肝臟脂肪含量與炎症。
- 採取漸進式減重(每週減0.5-1公斤),避免過快減重導致病情惡化。
(2)均衡飲食
- 地中海式飲食:多蔬果、全穀物、深海魚、橄欖油;少紅肉、少糖飲品。
- 減少糖分攝取:尤其是果糖(汽水、果汁、糖水)。
- 減少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少吃炸物、曲奇、加工零食。
- 適量蛋白質:可選魚類、去皮雞肉、豆類。
(3)增加運動量
-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游泳、踩單車)。
- 結合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有助減少內臟脂肪。
2. 戒酒與避免肝毒性物質
-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必須完全戒酒。
- 避免不必要的藥物與中草藥(部分中藥可能傷肝,如何首烏、土茯苓)。
3. 控制相關慢性疾病
- 糖尿病:控制血糖可減少脂肪肝惡化。
- 高血脂症:使用降脂藥(如他汀類)不但安全,還能減少心血管風險。
- 高血壓:保持血壓於正常範圍。
4. 藥物與補充劑(需醫生評估)
目前針對脂肪肝的藥物多屬實驗或輔助性質:
- 維他命E(特定非糖尿病NASH患者,需醫生監測)
- 胰島素增敏劑(如吡格列酮,適用於糖尿病伴NASH患者)
- 奧利司他(Orlistat):輔助減重,但需注意副作用
- 新型藥物(如GLP-1受體激動劑)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對減重與肝臟脂肪改善有潛力,但香港尚未普遍用於脂肪肝
5. 監測與隨訪
- 血液檢查:肝功能(ALT、AST)、血糖、血脂
- 腹部超聲波:評估脂肪肝程度
- FibroScan(瞬時彈性成像):檢查肝纖維化程度(香港大型醫院與部分私家診所均可提供)
- 有肝硬化風險者:每6個月做一次超聲波 + 甲胎蛋白(AFP)檢查,監測肝癌
🏥 香港治療途徑
-
公立醫院
- 普通科醫生轉介至內科/肝臟專科
- 提供超聲波、FibroScan、血液檢查
-
私家醫療
- 檢查速度較快,可同日完成驗血與影像檢查
- 提供個人化營養與運動計劃
🚨 脂肪肝的風險與併發症
- 肝纖維化 → 肝硬化 → 肝癌
-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
- 肝功能衰竭(晚期)
💡 小編貼士
- 不要以為脂肪肝「無痛就無事」,它可能是肝癌的前奏。
- 減重是唯一有實證的逆轉方法,藥物只是輔助。
- 戒酒戒糖是關鍵,尤其是汽水、奶茶、糖水這些「隱形殺手」。
- 養成運動習慣,即使體重正常但缺乏運動,也可能有脂肪肝。
- 定期檢查,特別是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患者。
💬 小編總結:
脂肪肝在香港已經非常普遍,而且和都市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它不單影響肝臟健康,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風險。雖然沒有「特效藥」,但透過減重、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戒酒戒糖、控制三高,大部分脂肪肝患者都能改善甚至逆轉病情。關鍵是及早行動,不要等到肝硬化才後悔。
📌 免責聲明
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