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 什麼是腸躁症(IBS)?
腸躁症(IBS)是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即腸道在結構上沒有明顯病變,但功能異常,導致長期的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
IBS 在全球及香港都非常常見,根據香港消化病學會資料,本地患病率估計約 5-10%,女性患者略多於男性,年輕至中年人較常見。
🔍 香港常見成因與誘因
雖然IBS確切原因未完全明確,但醫學界普遍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
腸道蠕動異常
- 腸道收縮過快或過慢,導致腹瀉或便秘。
-
腸腦軸(Gut-Brain Axis)失調
- 腸道神經與中樞神經互動異常,壓力與情緒直接影響腸道功能。
-
腸道菌群失衡
- 香港人飲食西化,高糖高脂低纖,容易影響腸道益菌比例。
-
食物敏感或不耐受
- 乳糖不耐症、對FODMAP食物敏感等。
-
腸道感染後遺症
- 有些人在腸胃炎康復後出現持續IBS症狀。
-
心理因素
- 長期壓力、焦慮、抑鬱會加重病情。
⚠️ 常見症狀
根據羅馬IV診斷準則(Rome IV Criteria),IBS主要症狀包括:
- 反覆腹痛(近3個月內至少每週1天)
- 症狀與排便習慣改變有關
- 伴隨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
- 腹脹、排氣增多
- 排便後腹痛可改善
分類(根據主要排便習慣):
- IBS-D:以腹瀉為主
- IBS-C:以便秘為主
- IBS-M:腹瀉與便秘交替
- IBS-U:未明確分類
🏥 香港腸躁症的治療方法
小編提醒:IBS雖然不會引致腸癌或潰瘍,但長期影響生活質素,且治療需多方面配合,並非單靠藥物能完全治癒。
1. 生活與飲食調整(基礎治療)
-
低FODMAP飲食
- 減少可發酵的低聚糖、雙糖、單糖和多元醇(如洋蔥、蒜、豆類、蘋果、乳製品、人工甜味劑等),有助減少腹脹與腹瀉。
-
避免常見刺激物
- 咖啡、酒精、碳酸飲品、油炸及辛辣食物。
-
高纖飲食(適合IBS-C)
- 以可溶性纖維(燕麥、奇亞籽、香蕉)為主,減少不溶性纖維(麥麩)避免加重腹脹。
- 規律進餐與充分飲水
-
壓力管理
- 冥想、瑜伽、規律運動。
2. 藥物治療(針對症狀)
香港醫生會根據IBS類型選擇藥物:
IBS-D(腹瀉型)
- 止瀉藥:洛哌丁胺(Loperamide)
- 腸道解痙藥:如薄荷油膠囊、丁溴東莨菪鹼(Hyoscine butylbromide)
- 膽汁酸吸附劑(部分患者有效)
IBS-C(便秘型)
- 膨脹性瀉劑:如洋車前子(Psyllium)
- 滲透性瀉劑:如聚乙二醇(Macrogol)
- 促動力藥物(醫生評估後使用)
IBS-M(混合型)
- 視症狀變化調整藥物組合。
其他支持性藥物
- 益生菌(部分患者可減少腹脹與腹痛)
-
低劑量三環類抗抑鬱藥(TCA)或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
- 用於改善腸腦軸失調與慢性腹痛(需醫生處方)。
3. 心理治療與輔助療法
-
認知行為治療(CBT)
- 有助減輕焦慮與腸道症狀的惡性循環。
-
催眠治療
- 部分國際研究顯示對IBS有效。
-
中醫針灸與草藥
- 香港部分患者會結合中西醫,但必須確保來源安全與劑量合適。
🏥 香港檢查與診斷流程
雖然IBS屬功能性疾病,但醫生通常會先排除其他腸道病變:
- 血液檢查(檢查甲狀腺、炎症指標、貧血等)
- 大便檢查(隱血、寄生蟲、炎症標誌物)
- 大腸鏡檢查(有警號症狀時,如血便、體重急降、家族大腸癌史)
公立醫療:普通科門診轉介至胃腸肝臟科
私家醫療:可更快安排大腸鏡及食物不耐測試
🚨 警號症狀(必須排除嚴重疾病)
- 大便帶血或黑便
- 體重無故下降
- 發燒或夜間腹痛
- 家族有大腸癌或炎症性腸病史
出現以上情況應立即求醫,因為可能不是單純IBS。
💡 小編貼士
- 飲食調整是關鍵,低FODMAP飲食在香港已有註冊營養師指導服務。
- 紀錄症狀日誌,找出與食物或生活習慣的關係。
- 不要自行長期服藥,特別是止瀉藥與瀉劑。
- 壓力管理與睡眠質素同樣重要,因為腸腦軸會放大症狀。
- 多與醫生溝通,IBS雖慢性,但有多種方法可減少發作頻率。
💬 小編總結:
腸躁症雖然不會致命,但長期困擾會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香港的治療策略強調多方面配合,包括飲食、生活、藥物與心理調整。只要找到個人化方案,大部分患者都能明顯改善症狀,恢復正常生活。
📌 免責聲明
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