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腹瀉(Diarrhoea)

 

 

🥼 什麼是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加(一般成人每日3次以上)、糞便水分含量明顯增加(稀便或水樣便)、或糞便重量增加的情況。
在香港,腹瀉可分為急性腹瀉(持續少於14天)與慢性腹瀉(持續4週或以上)。


🔍 香港常見腹瀉原因

根據香港醫管局、衞生防護中心及國際醫學期刊資料,小編整理如下:

1. 急性腹瀉(最常見)

  • 病毒感染
    • 諾如病毒、輪狀病毒,常見於學校及安老院舍爆發。
  • 細菌感染
    • 沙門氏菌、大腸桿菌(E. coli)、志賀氏菌、弧菌(霍亂弧菌、腸炎弧菌)。
  • 食物中毒
    • 香港炎夏濕熱,食物容易變壞或受污染。
  • 寄生蟲感染
    • 蛔蟲、賈第鞭毛蟲等。

2. 慢性腹瀉

  • 腸躁症(腹瀉型,IBS-D)
  • 炎症性腸病(IBD)
    • 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
  • 吸收不良
    • 乳糖不耐症、乳糜瀉(Celiac disease)。
  • 藥物副作用
    • 抗生素、化療藥、鎂鹽瀉劑等。
  • 甲狀腺功能亢進
  • 腸道腫瘤

⚠️ 常見症狀與併發症

  • 稀便或水樣便
  • 腹痛、腹脹
  • 噁心、嘔吐
  • 發燒
  • 脫水(口渴、尿量減少、眼眶凹陷、皮膚彈性差)
  • 血便(提示腸道發炎或出血)

🏥 香港腹瀉治療方法

小編提醒:治療腹瀉的重點是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防止併發症、針對病因


1. 補液與維持電解質平衡(最重要)

  • 口服補液鹽(ORS)
    • 可在香港藥房購買(如Hydralyte、Pedialyte),特別適合兒童、長者。
  • 自製補液(暫時應急)
    • 1公升煮沸冷卻水 + 6平茶匙糖 + 0.5平茶匙鹽(比例要準確)。
  • 避免脫水飲品
    • 濃茶、咖啡、酒精會加重脫水。

2. 飲食建議(BRAT原則)

  • Banana(香蕉):補鉀、易消化
  • Rice(白飯、粥):提供能量,減少腸道負擔
  • Apple sauce(蘋果蓉):含果膠,有助固便
  • Toast(烤麵包):低脂低纖,有助腸道休息
  • 避免高油、高糖、乳製品及高纖食物(短期內)。

3. 藥物治療(需根據病因與醫生指示)

(1)止瀉藥

  • 洛哌丁胺(Loperamide):適合非感染性腹瀉(如IBS-D),但避免在懷疑細菌感染或血便時使用,以免延遲病原排出。

(2)抗生素

  • 只在確定細菌性腹瀉且症狀嚴重時使用(如志賀氏菌、霍亂)。
  • 香港常用:阿奇黴素(Azithromycin)、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需醫生處方)。

(3)益生菌

  • 部分研究顯示可縮短病毒性腹瀉病程(乳酸菌、雙歧桿菌)。

4. 治療慢性腹瀉

  • IBS-D:止瀉藥、低FODMAP飲食。
  • 炎症性腸病: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公私營醫療均有)。
  • 食物不耐症:避免致敏食物(如乳糖)。
  • 甲狀腺功能亢進:控制甲狀腺激素水平。

🏥 香港檢查與診斷流程

醫生會根據病史、症狀及病程安排檢查:

  • 大便檢查(培養、寄生蟲檢查、隱血測試)
  • 血液檢查(炎症指標、電解質、甲狀腺功能)
  • 大腸鏡檢查(慢性腹瀉、有警號症狀或高危人士)
  • 乳糖耐受測試

公立醫療:普通科門診 → 內科/胃腸肝臟科
私家醫療:可更快安排檢查及即日化驗


🚨 警號症狀(需立即求醫)

  • 高燒(>38.5°C)
  • 血便或黑便
  • 嚴重脫水(尿量極少、極度口渴、頭暈)
  • 持續嘔吐
  • 體重急降
  • 慢性腹瀉伴有夜間症狀

💡 小編貼士

  1. 急性腹瀉多數可自限,但重點是避免脫水。
  2. 不要亂用止瀉藥,尤其懷疑感染時。
  3. 外出飲食要注意衛生,避免進食未煮熟的海鮮或生肉。
  4. 旅行前準備ORS與常用藥,特別是到高風險地區。
  5. 慢性腹瀉一定要檢查,因為可能是炎症性腸病或腫瘤的早期信號。

💬 小編總結
腹瀉在香港四季都可能出現,尤其夏天與外遊後更常見。大部分急性腹瀉經補液與適當飲食能自行痊癒,但若出現警號症狀或持續惡化,必須盡快求醫。慢性腹瀉更要排除嚴重疾病,並針對病因治療。


📌 免責聲明
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