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膽結石(Gallstones)

 

 

【膽結石】香港治療方法大拆解|成因、症狀、手術選擇、復發風險

大家好,小編在翻查了多個香港及國際醫學網站資料後,發現膽結石在香港並不罕見,尤其是中年女性、肥胖人士、糖尿病患者以及長期高脂飲食的人群,患病風險特別高。很多朋友一聽到「膽結石」就以為一定要開刀,其實治療方法有分多種,並非人人都要立即手術。今次小編就整理出一篇超詳細的懶人包,給大家參考。


什麼是膽結石?

膽結石是指膽汁中的膽固醇、膽色素或鈣鹽結晶,在膽囊膽管內形成固體顆粒。它們大小不一,可以像沙粒般細小,也可以如乒乓球般大。大部分情況下,膽結石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一旦卡住膽管,就會引起劇痛(俗稱「膽絞痛」),並可能伴隨發燒、黃疸等情況。


香港常見膽結石成因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及私家醫生的資料,常見原因包括:

  • 膽固醇過高:膽汁中膽固醇濃度過高,導致沉澱形成結石。
  • 膽汁排空不暢:例如長期少進食或快速減肥,膽囊收縮減少,膽汁滯留。
  • 血液疾病:如溶血性貧血,會增加膽色素結石的風險。
  • 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可增加膽固醇分泌,因此女性特別是懷孕或服用避孕藥者風險較高。

膽結石症狀

有些患者多年不知自己有膽結石(稱為「無症狀膽結石」),但一旦出現症狀,常見包括:

  • 右上腹或胃部劇痛,痛感可延伸至背部或右肩
  • 飯後特別是油膩食物後發作
  • 噁心、嘔吐
  • 發燒、寒顫(可能是膽囊炎或膽管炎)
  • 皮膚及眼白發黃(黃疸)

⚠️ 若伴隨發燒及黃疸,屬危險信號,需即時送院。


香港治療膽結石的方法

1. 觀察及生活管理(適用於無症狀患者)

  • 原則:如果膽結石沒有引起症狀,醫生可能建議定期觀察,不立即手術。
  • 飲食調整:低脂飲食、控制體重、避免暴飲暴食。
  • 風險:雖然無症狀者多數可長期相安無事,但有小部分會突然發作。

2. 藥物溶石療法

  • 原理:口服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幫助溶解膽固醇結石。
  • 限制:只適用於小型純膽固醇結石,且需長期服用(半年至兩年),停藥後有復發風險。
  • 香港情況:私家診所及部分公營醫院有提供,但並非常規療法。

3. 內窺鏡治療(ERCP)

  • 適用情況:結石卡在膽總管,引起黃疸或膽管炎。
  • 過程:經口插入內窺鏡至十二指腸,切開膽管口取出結石。
  • 優點:微創、無需切除膽囊。
  • 缺點:不能預防膽囊內結石再生,日後仍可能復發。

4.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 香港最常見治療方法:公私營醫療機構均以此為標準治療有症狀膽結石。
  • 過程:全身麻醉下,經腹部數個小切口以內窺鏡切除膽囊。
  • 優點: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通常1-3天)。
  • 缺點:切除膽囊後,部分人可能有輕微消化不良或腹瀉。

5. 開腹膽囊切除術(Open Cholecystectomy)

  • 適用情況:嚴重膽囊炎、腹腔粘連或腹腔鏡無法進行。
  • 缺點:傷口較大、恢復期較長。

手術後注意事項(香港醫生常建議)

  • 飲食:初期避免高脂肪及辛辣食物,慢慢恢復正常飲食。
  • 生活:避免短期內劇烈運動,保持傷口清潔。
  • 復發風險:切除膽囊後,一般不會再有膽囊結石,但膽管仍有可能長結石,需定期覆診。

小編溫馨提示

雖然膽結石在香港屬於常見病,但不同人的病情、體質和生活習慣都不同。治療方法並不是一刀切,應由醫生根據臨床檢查、超聲波或CT結果,為你制定最合適的方案。很多時候,如果沒有症狀,醫生未必建議馬上做手術;但一旦有劇痛、發燒或黃疸,就必須盡快求醫,避免出現膽囊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嚴重併發症。


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