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全攻略|香港小編耐心講解

大家好,小編今日要同大家傾一個慢性病——類風濕性關節炎(RA)。呢個病唔似普通關節痛咁簡單,佢係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身體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自己嘅關節內膜(synovium),導致慢性炎症、疼痛、腫脹、僵硬,長遠會破壞關節同影響日常生活。

喺香港,根據醫管局資料,女性患者比男性多約 3 倍,常見於 30-50 歲之間,但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病。由於病情係長期同反覆嘅,治療目標唔係「根治」,而係控制炎症、減輕症狀、延緩關節損害、提升生活質素


1.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原則

醫學界一致認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係控制病情嘅關鍵。治療主要分為:

  • 藥物治療(核心)
  • 物理治療與運動
  • 手術治療
  • 生活方式調整與自我管理

2. 香港常見的藥物治療方案

2.1 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

  • 傳統 DMARDs:例如甲氨蝶呤(Methotrexate)、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來氟米特(Leflunomide)
    • 作用:抑制免疫反應,減慢關節損害
    • 小編話你知:Methotrexate 係香港治療 RA 嘅「黃金標準」,但要定期抽血監察肝腎功能
  • 生物製劑(Biologics):例如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依那西普(Etanercept)、托珠單抗(Tocilizumab)
    • 針對特定免疫分子(例如 TNF-α、IL-6)
    • 成效顯著,但費用較高,部分可透過醫管局專科或資助計劃獲取
  • 靶向合成 DMARDs(tsDMARDs):如 JAK 抑制劑巴瑞替尼(Baricitinib)、托法替尼(Tofacitinib)
    • 口服藥物,針對免疫訊號傳導路徑

2.2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

  • 減輕疼痛及炎症,例如布洛芬(Ibuprofen)、拿普生(Naproxen)
  • 只係短期緩解症狀,唔可以延緩病情進展
  • 長期使用需小心胃腸、腎臟及心血管副作用

2.3 類固醇(Corticosteroids)

  • 例如潑尼松(Prednisone)
  • 快速減輕炎症,常用於急性發作期
  • 長期使用副作用多(骨質疏鬆、糖尿病、體重增加),所以醫生會盡量用最低有效劑量

3. 非藥物治療在香港的應用

3.1 物理治療(Physiotherapy)

  • 改善關節靈活度
  • 教患者正確運動方法
  • 減少肌肉萎縮

3.2 職業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

  • 教導如何使用輔助工具(如手杖、特製餐具)
  • 改善日常生活動作,減低關節負擔

3.3 運動與復康

  • 適合 RA 患者嘅運動:游泳、水中運動、伸展、低衝擊有氧運動
  • 小編提醒:急性發炎期應休息,病情穩定後才開始運動

4. 手術治療

當藥物無法控制病情或關節嚴重受損,香港醫院會提供:

  • 關節置換手術(人工膝關節、人工髖關節)
  • 滑膜切除術(Synovectomy)
  • 關節融合術(Arthrodesis)

5. 生活方式與自我管理

  • 均衡飲食:多攝取奧米加-3 脂肪酸(魚類、亞麻籽)、新鮮蔬果、全穀物
  • 戒煙:吸煙會加重 RA 病情
  • 保持健康體重:減低關節壓力
  • 心理支援:長期慢性病容易引發抑鬱或焦慮,可尋求支援小組或專業輔導
  • 定期覆診:香港醫管局會為 RA 患者安排血液檢查、X 光或超聲波監察病情

6. 小編總結

類風濕性關節炎唔係簡單關節痛,而係一種需要長期管理嘅免疫系統疾病。香港嘅醫療系統擁有完善的藥物選擇同專科支援,只要患者及早診斷、配合醫生治療、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大部分都可以維持良好生活質素。

小編最後叮囑:RA 係長跑,不是一場短戰,治療要持之以恆,唔好因為短期無痛就自行停藥,否則病情可能反彈得更快。


⚠️ 聲明
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