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
🦴 什麼是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是香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關節退化疾病之一,屬於一種慢性退化性關節病變,主要因為關節軟骨逐漸磨損、變薄甚至消失,導致骨頭之間直接摩擦,引起疼痛、僵硬、腫脹及活動受限。
雖然任何關節都有機會受影響,但膝關節、髖關節、手指及脊椎是最常見的位置。
在香港,由於人口老化、久坐少運動、肥胖比例增加,骨性關節炎的病例有明顯上升趨勢。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資料,50歲以上人士中,約有**10-12%**有不同程度的骨性關節炎症狀。
📌 成因與風險因素
小編整理了幾個主要原因及高危因素:
-
年齡
年紀越大,軟骨的自我修復能力下降,是主要風險因素。 -
性別
更年期後的女性因賀爾蒙水平改變,患病風險較男性高。 -
肥胖
體重增加會為膝關節、髖關節帶來額外壓力,加速軟骨損耗。 -
關節過度使用或受傷
長期重複同一動作的職業(如搬運、地盤工人、運動員)及曾有關節損傷的人士,風險較高。 -
遺傳因素
家族史可能影響軟骨結構及關節穩定性。
🩺 常見症狀
- 關節疼痛(活動時加劇)
- 早上起床或長時間靜止後關節僵硬(通常少於30分鐘)
- 關節腫脹、發熱
- 活動範圍受限
- 關節有「咯咯聲」
🔍 香港常用診斷方法
-
臨床檢查
醫生會檢查關節腫脹、壓痛、活動度及步姿。 -
X光檢查
可見關節空隙變窄、骨刺(骨贅)形成。 -
MRI(磁力共振)
可詳細觀察軟骨及軟組織情況。
💊 治療方法(香港常見方案)
治療目標是減輕疼痛、改善活動能力、延緩病情惡化。
1. 非藥物治療(第一線)
- 減重:減少關節負荷
- 物理治療:包括熱敷、超聲波治療、關節活動練習
- 運動鍛煉:步行、游泳、太極、伸展運動
- 輔助工具:護膝、手杖、矯形鞋墊
💡 小編提示:在香港,醫管局轄下的物理治療服務需求較大,輪候時間長,但不少私家物理治療診所可提供更靈活安排。
2. 藥物治療
- 止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 Paracetamol)
- 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如布洛芬、拿普羅辛)
- 外用藥膏或藥貼(含NSAIDs成分)
💡 小編觀察:香港藥房常見的止痛貼及消炎藥膏,對輕中度患者有助短期紓緩,但長期使用口服NSAIDs需留意胃部及腎臟副作用。
3. 注射治療
- 透明質酸注射(俗稱「潤滑針」)
- 類固醇注射(短期減輕炎症)
💡 小編提醒:在香港私家診所注射透明質酸價格較高(每針約$1,500-$3,000港元),而且效果因人而異。
4. 手術治療
當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可考慮:
- 關節鏡手術(清理關節內鬆脫組織)
- 截骨術(調整膝關節受力)
- 人工關節置換術(最常見於嚴重膝關節或髖關節退化)
💡 小編見聞:香港的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在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可能以年計,私家醫院則可即時安排,但費用約$10萬港元起。
🛡 預防及日常管理
- 維持健康體重
- 適量運動(避免高衝擊運動如跑步、跳繩)
- 注意姿勢及搬運技巧
- 均衡飲食(攝取足夠鈣質、維他命D)
小編總結
骨性關節炎雖然無法「根治」,但透過早期診斷、生活調整、適當治療,很多患者都可以維持良好生活質素。對香港市民來說,公私營醫療各有優劣,選擇治療方案時應考慮病情嚴重程度、經濟能力及輪候時間。
⚠️ 免責聲明
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