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高血壓(Hypertension)

 

 

香港人必知的高血壓治療全攻略

高血壓(Hypertension)在香港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健康問題,尤其在都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飲食偏鹹偏油的情況下,更加容易出現。根據香港衞生署數據,大約每三位成年人當中,就有一位患有高血壓,而不少人甚至在早期完全沒有察覺,直到體檢或因其他疾病求診時才發現。

作為小編,筆者經常留意醫療新聞和本地健康資訊,發現香港人對高血壓的治療雖然有一定認識,但仍有不少誤解,例如「只要少食鹽就一定會痊癒」、「年紀大有高血壓是正常的」、「藥物會傷腎所以不要長期食」等。事實上,現代醫學對高血壓的治療有清晰的方向,並且有科學證據支持。


1. 什麼是高血壓?

世界衞生組織(WHO)及香港衞生署一般以以下標準作為診斷:

  • 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 140 mmHg
  • 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 90 mmHg

連續多次量度(而非單一次)血壓偏高,才會被考慮為高血壓。


2. 為何要治療高血壓?

高血壓並不是單純的「血壓高一點點」問題,長期不受控制會增加中風、心臟病、腎衰竭、視網膜病變等風險。香港醫管局資料指出,高血壓是導致中風的首要危險因素之一,而中風是香港主要死亡及致殘的原因。


3. 治療高血壓的兩大方向

治療主要分為 生活方式改善藥物治療 兩方面。

3.1 生活方式改善(第一步)

很多醫生會先建議患者透過生活改善來控制血壓,尤其是輕度高血壓或前期高血壓人士。

  1. 減少鈉鹽攝取

    • 香港飲食文化中湯麵、點心、燒味等都偏鹹,容易令鈉攝取過多。
    •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成人每日攝取鈉不多於 2,000 毫克(約 5 克鹽)。
    • 可用香草、檸檬汁等替代部分鹽味。
  2. 均衡飲食

    • 採用 DASH diet(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模式:多蔬果、全穀物、低脂乳製品、瘦肉、魚類。
    • 減少紅肉、加工食品及含糖飲品。
  3. 控制體重

    • 體重過重會增加心臟負擔,每減 1 公斤體重,血壓可下降約 1 mmHg。
  4. 規律運動

    • 每星期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游泳、踩單車。
    • 在香港,即使住在市區,也可利用公園、行山徑等資源。
  5. 限制酒精與戒煙

    • 酒精過量會升高血壓,吸煙則會令血管收縮並加速動脈硬化。
  6. 減壓與充足睡眠

    • 香港人工作壓力大,長期失眠或精神緊張會令血壓更難控制。
    • 可嘗試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放鬆技巧。

3.2 藥物治療(第二步)

若生活改善後血壓仍未達標,或患者屬高風險(有糖尿病、腎病、心血管病史等),醫生會建議開始藥物治療。

常見藥物類別(香港醫院及診所常用):

  1. 利尿劑(Diuretics) – 幫助身體排走多餘水分及鈉,減低血壓。
  2. ACE 抑制劑(ACE inhibitors) – 放鬆血管,減少血壓。
  3. ARB(血管緊張素 II 受體阻斷劑) – 功能類似 ACE 抑制劑,但副作用較少。
  4. 鈣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 放鬆血管平滑肌。
  5. β 受體阻斷劑(Beta blockers) – 減慢心跳,降低血壓與心臟負擔。

💡 小編貼士:香港醫生一般會選擇副作用較少、效果穩定的藥物,並會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歷、腎功能等條件調整劑量。有些人需要同時服用兩種或以上藥物才能達標,這是正常的,不應自行停藥。


4. 定期監測與跟進

治療高血壓並非一次性,而是長期管理:

  • 在家自我量血壓(建議早晚各一次),並記錄數據。
  • 定期覆診,讓醫生評估治療效果與副作用。
  • 配合驗血、驗尿檢查腎功能及血脂水平。

5. 香港的醫療資源

  • 公立醫院及普通科門診:費用低廉,但等候時間較長。
  • 私家診所及專科:診金較高,但可更快見醫生及進行檢查。
  • 健康中心/社區健康計劃:部分非牟利機構提供血壓檢測及健康教育服務。

小編總結

高血壓在香港雖然常見,但並不是無法控制的疾病。配合健康生活習慣及正確藥物治療,大部分患者都能將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減低嚴重併發症風險。最重要的是,不要等到有明顯症狀才檢查,因為高血壓往往是「無聲殺手」,早發現、早治療才是關鍵。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