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理財書籍】Misbehaving — Richard H. Thaler
📘《Misbehaving:行為經濟學的誕生》詳細介紹
作者:Richard H. Thaler(理查.泰勒)
🌟 小編前言
嗨大家~今天要跟你們分享的是一本讓經濟學界「既震驚又興奮」的經典之作——《Misbehaving》!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學術著作,而是一段「行為經濟學」誕生與發展的歷史回顧。小編讀完真的覺得,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隨意的選擇與「小小的非理性」,其實都在挑戰傳統經濟學的理性假設 🤯。
📖 書籍簡介
《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中文譯名多為《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的誕生》)於 2015 年出版,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Richard H. Thaler 撰寫。這本書並不是冷冰冰的學術專著,而更像是一部「行為經濟學自傳」,帶領讀者走過這門學科從邊緣到主流的發展過程。
📌 書中融合了:
- 📚 理論:對比傳統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的核心差異
- 😂 趣味案例:日常生活中荒謬卻真實的非理性行為
- 🧠 心理洞察:人類如何受到認知偏誤影響
- 📈 政策應用:如何用行為經濟學設計更好的制度
🧑🏫 什麼是「Misbehaving」?
在傳統經濟學裡,人類被假設為「理性人」(Homo Economicus),總是會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然而 Thaler 卻發現,人類經常會「不按牌理出牌」,做出看似「不理性」卻符合心理直覺的決定。
👉 這些「不當行為(Misbehaving)」其實才是我們真實的日常:
- 明知道減肥卻還是忍不住吃蛋糕 🍰
- 投資時因害怕虧損而錯失良機 📉
- 總覺得免費的東西最划算 🎁
- 喜歡「現在的滿足」勝過「未來的利益」 ⏳
這些現象挑戰了經濟學傳統假設,也成為行為經濟學的基石。
📚 書中重點內容整理
1️⃣ 傳統經濟學 vs 行為經濟學
- 傳統經濟學:人是理性計算機,追求效用最大化
- 行為經濟學:人會受到偏誤、習慣、情緒影響,常常「失誤」
2️⃣ 常見的「非理性」行為
- 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人對損失的痛苦比獲得的快樂更強烈 😖
-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被一個無關數字左右判斷 🔢
-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我們會把錢分在不同「小帳戶」,花法完全不同 💸
- 現狀偏見(Status Quo Bias):人類傾向維持現狀,不願做改變 🛑
3️⃣ 行為經濟學的應用
- 公共政策:像是「器官捐贈制度」若改成默認選擇(opt-out),登記率大幅提升 🏥
- 金融市場:解釋為何投資者總是追漲殺跌 📊
- 企業行銷:運用心理偏誤設計定價策略與促銷方案 🛒
🧑🔬 作者背景:Richard H. Thaler
- 🎓 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
- 行為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
- 2017 年榮獲 諾貝爾經濟學獎
- 與 Cass Sunstein 合著《Nudge》(助推),更是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之作
Thaler 的研究核心就是:人不是理性機器,而是血肉之軀。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卻徹底改變了經濟學的研究方向。
🎯 小編讀後感
小編覺得這本書完全不像傳統經濟學的教科書那麼艱澀,而是充滿了故事性與趣味感。讀完會讓你忍不住想回頭檢視自己生活中的小習慣:
- 為什麼我會一直拖延?
- 為什麼我覺得「買一送一」比打五折更划算?
- 為什麼我會對小小的虧損耿耿於懷?
其實這些「小小的非理性」,正是我們做人的本性 ❤️。
🌈 總結
《Misbehaving》不僅僅是一本經濟學著作,它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日常中那些看似荒謬卻真實存在的行為。從學術角度,它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里程碑;從生活角度,它讓我們更理解自己,甚至能幫助我們做出更聰明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