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樓價上升週期與下跌週期:歷史數據啟示》

📈 樓價上升週期與下跌週期:歷史數據啟示

香港樓市向來有「只升不跌」嘅傳說,但其實回顧歷史,樓價都經歷過多次大升大跌。小編今日就同大家一齊細數香港樓市嘅上升週期同下跌週期,透過數據同事件分析,幫大家理解背後嘅規律,亦從中提煉出啟示。咁樣,下次置業或者投資,就唔會盲目跟風,而係有根有據咁部署。

🔑 影響樓價週期嘅主要因素

1. 利率走勢 💸

加息會令供樓成本上升,壓抑需求;減息則刺激入市。

2. 經濟環境 🌏

經濟增長、收入上升會推動樓價;反之,經濟衰退、失業率高會打擊樓市。

3. 政府政策 🏦

印花稅、按揭成數限制、供應政策,都會直接影響樓市週期。

4. 社會及突發事件 ⚠️

如沙士、金融風暴、疫情,往往會令市場短期急跌。

📊 香港樓市主要上升與下跌週期

1978–1981:第一次大升浪 🚀

  • 背景:經濟快速增長,港人收入提升,投資需求大。
  • 樓價走勢:3年內樓價升幅超過2倍。
  • 啟示:經濟繁榮期,樓價升幅往往誇張。

1981–1984:利率高企 + 中英談判 🌀

  • 背景:美國加息,香港利率急升;中英談判令前景不明朗。
  • 樓價走勢:樓價由高位急跌約50%。
  • 啟示:地緣政治及高息環境,足以令樓價腰斬。

1985–1997:持續升浪 + 九七回歸前高峰 📈

  • 背景:經濟繁榮,金融市場活躍;九七前港人對前景樂觀。
  • 樓價走勢:由1985低位起計,12年間樓價升超過6倍。
  • 啟示:長期低息加上經濟信心,容易推動超長升浪。

1997–2003:亞洲金融風暴 + 沙士重創 📉

  • 背景:亞洲金融風暴令港元受壓,利率急升;之後科網爆破、沙士疫情再打擊經濟。
  • 樓價走勢:樓價由1997高位跌至2003低位,累計跌幅約65%。
  • 啟示:高槓桿時代遇上金融危機,樓價可連跌多年。

2003–2008:低息環境 + 經濟復甦 📈

  • 背景:沙士後政府推動經濟,內地旅客來港,經濟回暖;同時進入低息環境。
  • 樓價走勢:樓價由低位起計,5年間累計升幅超過一倍。
  • 啟示:政策支持 + 低息,係樓市復甦關鍵。

2009–2018:金融海嘯後超長升浪 🚀

  • 背景:美國大幅減息至近零利率,大量資金湧入香港;本地供應有限。
  • 樓價走勢:樓價由2009年低位起計,連續升至2018年,累積升幅超過3倍。
  • 啟示:資金氾濫 + 供應不足,推動樓市創出歷史新高。

2019–2022:多重衝擊下調整 📉

  • 背景:2019社會事件,2020新冠疫情,經濟受挫;加上美國逐步加息。
  • 樓價走勢:樓價由高位回落約一至兩成。
  • 啟示:突發事件與宏觀環境結合,令市場轉弱。

2023–2024:高息壓力持續 ⚠️

  • 背景:美國激進加息,香港同步跟隨;供樓壓力增加,成交量縮減。
  • 樓價走勢:二手樓價進一步回落,部分屋苑回到2016–2017年水平。
  • 啟示:高息環境下,樓市難以展開新升浪。

🧐 從歷史數據學到咩?

  1. 升跌週期交替:樓市無可能永遠上升,通常經過大升浪之後,會有調整期。
  2. 利率係關鍵:每次大跌背後,都離唔開加息壓力。
  3. 經濟信心重要:當社會氣氛低迷,無論息口幾低,樓市都難起飛。
  4. 長線持有有優勢:雖然短期有大跌,但長線睇,樓價仍然比30年前高出數倍。

💡 小編貼士

  • 唔好盲目追高:歷史告訴我哋,喺高位入市後,隨時要捱幾年跌市。
  • 留意宏觀因素:美國利率、香港經濟數據、政府政策,全部都係重要風向。
  • 長線投資心態:如果係自住,唔需要太擔心短期波動;如果係投資,就要計算週期。
  • 保持現金流:升跌週期不可避免,最緊要有能力捱過調整期。

📌 總結

香港樓市歷史告訴大家:升跌週期係自然規律,冇一個升浪可以無限延續,亦冇一個跌浪會永久持續。投資者同買家應該理解週期特性,唔好過度樂觀或者悲觀。

小編最後想講:樓市就好似坐過山車 🎢,有高有低,最緊要係戴好安全帶(即係做好風險管理),咁先至可以享受旅程而唔會被甩落嚟。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