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小知識】坑渠蓋濕滑對電單車與汽車的危險性
💦 小編話你知:坑渠蓋濕滑,係街車最隱形嘅陷阱
香港馬路唔止有石屎同瀝青,仲夾雜唔同嘅「金屬表面」——其中最常見嘅就係 坑渠蓋(俗稱「水馬蓋」)。呢啲坑渠蓋平時乜事都無,但一落雨、一有潮濕,對司機尤其係兩輪機車司機嚟講,就變成一塊「街道冰」。
1️⃣ 為何濕坑渠蓋咁滑?
小編拆解俾你聽:
-
材質問題
坑渠蓋通常係鑄鐵或鋼材,金屬表面本身比瀝青光滑好多。 -
表面紋理有限
有啲蓋有花紋防滑,但係磨損多年、同灰塵污泥一混,功效大減。 -
濕水後潤滑效應
水一鋪上去,就好似金屬加咗一層「油膜」,摩擦力急降。 -
油污積聚
香港好多坑渠蓋附近都有車輛油漬,一落雨油水混合令滑度倍增。
2️⃣ 摩托車 vs 坑渠蓋:為何更危險?
對於摩托車(電單車),危險程度可以話係加倍:
-
接地面積少
摩托車兩條轆接觸地面嘅範圍好細,一接觸濕滑坑渠蓋,摩擦力急跌,好容易打滑。 -
單點依賴
入彎時如果其中一條轆踩上坑渠蓋,可能瞬間失去抓地力,導致「側滑」甚至「炒車」。 -
傾角效應
機車一入彎會有傾角,坑渠蓋濕滑就好似冰面咁,重心即刻失控。 -
唔容錯
四輪車打滑仲有三輪支撐,機車打滑就通常係人車齊跌。
3️⃣ 汽車 vs 坑渠蓋:雖然穩,但唔等於冇事
汽車雖然四輪,比摩托車穩定好多,但仍然有風險:
-
高速過彎
一側兩輪同時踩中濕滑坑渠蓋,可能令一邊輪胎瞬間失去抓地力,造成甩尾(Oversteer)或推頭(Understeer)。 -
重型車制動距離增加
巴士或貨車經過濕坑渠蓋煞車,煞停距離比瀝青路面長,增加撞擊風險。 -
ABS干預頻率高
煞車時經過濕金屬面,ABS會頻繁介入,令剎車感覺「鬆一鬆」,司機未必反應得切。
4️⃣ 香港特殊情況
香港路面坑渠蓋多,分佈特點係:
- 彎位(住宅斜路、村口、舊區窄街)
- 巴士站出口/入口(巴士重量壓損瀝青,港府鋪蓋金屬坑渠蓋)
- 紅綠燈前(方便地下排水)
- 隧道口排水位(落雨時更滑)
加上香港落雨頻密,雨後馬路有時未乾,坑渠蓋便成為「潛伏陷阱」。
5️⃣ 真實風險案例(香港)
小編翻查交通意外新聞:
- 某電單車司機在荃灣西站附近打滑,原因係彎位內側大型坑渠蓋濕滑,車主輕傷送院。
- 油麻地廣東道有的士在雨中右轉時,前輪壓中坑渠蓋打滑,撞向燈柱,司機幸無大礙。
6️⃣ 小編防滑建議 💡
機車司機:
- 彎前找線避蓋:入彎前觀察路面,盡量唔好在坑渠蓋上傾角。
- 直線過蓋:如果避唔到,記住直輪通過,減少打滑風險。
- 保持平順油門:唔好突然加速或收油。
- 落雨加倍小心:特別係頭 15 分鐘雨,油污最重。
汽車司機:
- 減速過蓋:尤其落斜或入彎。
- 避免急煞:金屬面制動效果差,提前減速更安全。
- 保持穩定方向盤:濕滑時唔好猛拗軚。
其他駕駛貼士:
- 熟悉常行路線坑渠蓋分佈
- 夜晚用車燈反光辨認坑渠蓋
- 轉線過蓋時動作要柔和
7️⃣ 小編總結
無論係機車定汽車,濕坑渠蓋 = 潛在失控點。
香港天雨路滑係老生常談,但坑渠蓋滑嘅危險好多司機未必真係意識到。尤其機車朋友,應該將避坑渠蓋變做開車反射動作,就好似見紅燈要停一樣。
金屬面 + 水 + 油污 = 香港街頭「隱形殺手」
人命冇得攞,慢一秒安全啲,勝過快一秒冒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