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小知識】香港最容易塞車的5條路段,你又有冇每日經過?
香港最容易塞車的5條路段,你每天都經過嗎?
說到香港的塞車,真的是「日日有車塞,冇塞唔習慣」!無論上班、放學、買餸、出遊,總有幾條「惡名昭彰」的塞車路段你一定聽過,甚至天天經過。為什麼這些地點總是水洩不通?有什麼避塞小貼士?小編親身經歷再加上數據分析,帶你細看香港最易塞車的五大路段!
1. 紅磡海底隧道(紅隧)
為何會塞?
- 地理位置獨特:紅隧連接九龍與港島,是香港最早啟用的過海隧道,日均車流早已超出設計負荷。
- 收費站「樽頸」效應:過去收費亭設計形成車龍聚集,雖然現已推行「易通行」無現金收費,但車流壓力依然巨大。
- 多條主幹道匯聚:紅隧九龍入口有多條主路(漆咸道南、康莊道、加士居道)匯合,每逢繁忙時段互相影響。
高峰時段
- 早上7:30至10:00(往港島)
- 晚上5:00至8:00(往九龍)
- 雨天、假期、活動日更加誇張
小編觀點
「小編以前住九龍,每天搭巴士過紅隧返工,試過最誇張一小時『塞』咗三百米,司機還大嘆:『今日算快啦!』即使有地鐵,塞車日子就是會遇到,尤其遇上大活動或意外,塞更嚟得叫人心慌。」
避塞貼士
- 提早/延後出門,盡量避開高峰
- 考慮地鐵/渡輪,尤其是趕時間時
- 留意即時交通App或電台路況
2. 東區走廊
為何會塞?
- 東區走廊是連接柴灣、北角至鰂魚涌的主要幹道,承載大量東區居民及工廠區車流。
- 連接多個主要出入口,如觀塘繞道、鰂魚涌交匯點,車流交錯。
- 早晚高峰、學校放學、天雨更嚴重,車龍經常由東區走廊排到太古甚至柴灣。
高峰時段
- 早上7:00至10:00(往中環方向)
- 傍晚5:00至8:00(往柴灣方向)
小編觀點
「小編有次下雨天駕車由柴灣返中環,東區走廊幾乎全程時速10公里以下,比搭電車還慢,沿路見到司機打瞌睡、學生溫書、甚至有人吃早餐,車廂變成移動客廳!」
避塞貼士
- 盡量提前出門
- 可以考慮搭港鐵或巴士轉乘
- 留意有無交通事故,選用南灣、筲箕灣道等替代路線
3. 彌敦道(特別是油麻地至旺角一段)
為何會塞?
- 旺角、油麻地是香港最繁忙的商業、購物和住宅區,車流、人流極多
- 路面經常有巴士、的士、送貨車臨時停泊,加上行人過路多,易造成交通阻塞
- 部分路段單線雙程行車,遇上違泊或裝卸貨物,車龍馬上大排長龍
高峰時段
- 幾乎全日(尤其中午12:00-2:00、晚上5:00-8:00)
- 節日、假期尤甚
小編觀點
「有一次小編準備去旺角買電腦,明明只距離幾個巴士站,結果塞咗半小時,還不如步行快。更見過有司機情急下臨時掉頭,差點釀成碰撞。」
避塞貼士
- 旺角、油麻地盡量改用地鐵
- 步行其實更快更自在
- 若開車,留意路邊臨時停車、巴士站動態
4. 青沙公路/吐露港公路(沙田至大圍、火炭段)
為何會塞?
- 新界東西交通大動脈,承接大量沙田、大圍、火炭及新界北居民往返市區
- 每逢上下班、學校放學、假日出遊,車流急增
- 遇上交通意外、惡劣天氣,車龍一排可至吐露港甚至馬鞍山
高峰時段
- 早上6:30至9:30(入市區方向)
- 傍晚5:00至8:00(出市區方向)
小編觀點
「小編曾經周末早上駕車去大埔,原以為避開上班時間會暢順,怎料遇上『打風』+小車禍,足足塞咗兩小時,還在火炭出不了路口,終於明白什麼叫『一塞影響全城』!」
避塞貼士
- 提前使用交通App(如「香港出行易」)查即時路面情況
- 遇到突發事故時,盡快考慮沙田路、獅子山隧道等替代路線
- 假日早出晚歸,避開主流出行時段
5. 獅子山隧道
為何會塞?
- 連接九龍與新界最重要的通道之一,深受沙田、黃大仙、九龍塘居民依賴
- 隧道設計早於1970年代,車流早已超負荷
- 入口多路匯合(獅子山隧道公路、沙田路、環翠邨),容易出現「樽頸」位
- 收費站、隧道內事故、惡劣天氣都會加劇塞車
高峰時段
- 早上7:00至10:00(往九龍)
- 晚上5:00至8:00(往沙田/新界)
小編觀點
「小編住沙田時,每逢上班日都要『搏命』經獅子山隧道,有時一塞就塞到中途想掉頭。最經典一次遇上大雨+小意外,塞足兩小時,連收音機新聞都播了兩個循環!」
避塞貼士
- 盡量選用大老山隧道、城門隧道等替代路線
- 搭港鐵(東鐵線)其實更快捷
- 提前收聽電台路況、留意即時交通消息
小編總結 & 吐苦水
香港塞車,真係「唔怕你唔塞,就怕你唔認路」。不少打工仔、學生甚至司機朋友,都有「塞車PTSD」:一見紅隧、東區走廊、獅隧、彌敦道、青沙公路這幾個名,心裡就有數「今朝又冇得快」。小編親歷這些塞車黑點多年,最深感受是——早出晚歸、善用公共交通、隨時查App,才是香港人避塞生存之道。
其實,每條塞車路段背後都有其歷史、規劃、社會發展等多重原因。未來隨着新隧道、公路、鐵路陸續落成,希望有一天「香港塞車」能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