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小知識】香港路面坑洞與維修進度問題

 

 

 

🕳️ 香港路面坑洞與維修進度大解構(小編吐心聲)

身為香港人,尤其是開車、踩單車、甚至行路的朋友,應該都經歷過那種「行行下/駕駛中,突然一聲『咚!』」的驚嚇。低頭一看,原來是地面出現了一個坑洞,或者瀝青表面不平,甚至有裂縫滲水。

小編作為長期在不同地區穿梭的「街頭觀察員」,發現香港路面坑洞問題近年似乎愈來愈多,維修進度和效率更成為市民熱議的焦點。今天,小編就以香港本地情況為主,深入分析這個日常卻關乎安全的大問題。


1️⃣ 為什麼香港路面會出現坑洞?

香港的坑洞成因,並非單一因素,而是多種條件疊加的結果。

① 天氣與氣候影響

  •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夏天炎熱潮濕,冬天則乾燥,溫差變化對瀝青路面造成膨脹與收縮。
  • 暴雨、颱風期間,大量雨水會滲入路面裂縫,沖刷基層,造成空隙,最後瀝青塌陷成坑洞。

② 車流量與重型車輛壓力

  • 香港道路使用率極高,特別是貨車、巴士等重型車輛頻繁行駛。
  • 重壓加速了瀝青的磨損與結構疲勞,使路面更快老化。

③ 地底工程與重複開路

  • 香港地下密佈水管、電纜、煤氣管等設施,工程部門經常需要開路施工。
  • 重鋪路面時若壓實不足,容易短時間內再出現裂縫和坑洞。

④ 維修保養週期不足

  • 部分道路未能做到定期預防性維修,而是等到問題嚴重才處理。
  • 「拖到最後一刻」的做法,導致坑洞數量增加,影響行車安全。

2️⃣ 坑洞對市民的實際影響

小編觀察,不論是駕駛人士還是行人,都會受坑洞困擾。

🚗 車主/司機

  • 車胎爆裂風險高:高速壓過坑洞,輪胎或鋁圈容易損壞。
  • 車輛懸掛系統受損:長期行駛在不平路面會加速避震器磨損。
  • 交通安全威脅:司機為避坑洞突然轉線,增加碰撞風險。

🚶 行人與踩單車人士

  • 路面凹陷積水,容易滑倒。
  • 單車輪陷入坑洞可能導致翻車。
  • 推嬰兒車、長者助行車經過時顛簸危險。

3️⃣ 維修進度為何慢?

香港政府部門(如路政署)確實有「緊急修補」機制,但市民常見的情況是:
坑洞出現 → 多日甚至數星期後才見到維修隊 → 再過幾天才鋪好。

小編分析延誤原因:

① 報告與檢測流程繁複

  • 坑洞需經市民、警察或巡查員報告,然後安排工程隊檢查。
  • 現場評估後才排期施工,過程可能需數日。

② 工程與交通協調

  • 香港道路狹窄,人車密集,維修需封路或改道。
  • 必須與警方、運輸署協調時間,避免交通癱瘓。

③ 工程外判與承判商安排

  • 大部分道路維修由私人承包商負責。
  • 若同一承辦商同時負責多個地點,可能需等人手與機器調配。

④ 天氣與安全因素

  • 下雨或濕地面無法有效鋪瀝青。
  • 夜間施工需額外安全措施與照明設備。

4️⃣ 現有維修模式

小編整理目前香港常見的坑洞維修方式:

維修方式 特點 優點 缺點
臨時填補 用瀝青快速填補 速度快、即時減少危險 壽命短,易再次破裂
重鋪面層 將受損路段刨平再鋪新瀝青 耐用度高 成本高、需長時間封路
結構修復 挖至基層重新施工 根治問題 工期長、成本最高

5️⃣ 小編的親身案例

小編前陣子在荃灣川龍一段行車,前方坑洞深到懷疑可放下一個拳頭,報告給 1823 後,三天才見到維修車來臨。雖然最後補好,但期間已見到至少三架車輪胎中招。

這例子反映了:即使有舉報,維修仍需時間協調,期間風險由用路者承擔


6️⃣ 小編建議的改善方向

① 引入 AI 與無人車巡查

  • 用攝影車或 AI 分析路面影像,自動偵測坑洞位置與大小,減少依賴人工舉報。

② 設立「48 小時坑洞維修承諾」

  • 參考新加坡模式,對高危坑洞要求承辦商 48 小時內完成臨時修補。

③ 優化施工物料

  • 採用彈性瀝青或聚合物混合材料,延長壽命,減少重複維修。

④ 公開維修進度平台

  • 讓市民在網站或 App 查看坑洞報告狀態、預計完工時間,提高透明度。

⑤ 區域維修批次處理

  • 同一區域多個坑洞一次性處理,減少重複派工與交通干擾。

📌 小編總結

香港的坑洞問題看似小事,但實際牽涉道路安全、政府效率、公共資源分配
小編認為:

  • 預防比事後搶修更有效。
  • 科技與制度改革可以加快維修速度。
  • 市民報告與監察能推動改善。

如果我們希望香港的路面不再「坑坑洼洼」,必須由政府、承辦商、市民三方面共同努力,才可以令行人、司機真正安全、放心。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