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有機會通脹降溫,衰退逼近?|編:李道生
通脹降溫,衰退逼近?近期宏觀數據深度解讀📉🔥
最近全球各大央行發現,通脹似乎開始放緩,但經濟衰退風險卻悄悄逼近。小編今次用最多字、最詳盡分析,幫你拆解最新宏觀數據,睇清通脹回落背後隱藏的經濟衰退訊號,用香港人最貼地語氣同你講解到底係咩一回事!😎
經濟增長放緩:今年第二季多國GDP增速由年初的3.5%降至2.1%左右,出口疲弱、投資趨緩成為主因。消費者信心指數也從不久前的105跌至95,反映家庭支出意欲降溫。🏠🛒
製造業PMI回落:8月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普遍跌破50榮枯線,像德國、日本、韓國等主要製造國從52→48左右,意味製造活動由擴張轉為收縮,工廠訂單大減、庫存累積。🏭⚙️
零售銷售指數走弱:美國8月零售銷售環比下滑0.3%,歐盟1.1%下跌,日本也有0.5%跌幅,顯示消費者開始因高息與通脹壓力縮衣節食,服務業與耐用品銷量同步走低。🛍️📉
通脹數據回落:美國7月核心CPI年率由6.0%降至4.7%,歐元區由5.3%降至4.1%,香港消費物價指數CPI由2.8%回落至2.1%,通脹壓力緩解。但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商品價格依然高企,租金與薪資成本持續上升。💰❄️
勞動市場降溫:美國失業率從3.5%升至3.8%,歐洲失業率由6.4%升至7.0%,香港失業率亦從3.1%升至3.4%,顯示用工需求放緩,企業開始縮減招聘甚至裁員,抑制家庭收入和支出。👷♀️📉
信貸增長趨緩:全球廣義貨幣供應M2增速從年初的8%放緩至4%,銀行放貸意欲下降,企業融資成本居高難下,融資需求亦轉弱。香港銀行體系總貸款餘額增速由10%降至5%,中小企融資壓力加大。🏦📉
消費者與企業信心雙雙下滑:美國“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由74升至60左右,瑞士瑞信企業信心調查也跌破50。信心驟減意味未來消費與投資或進一步萎縮,形成負向循環。🤔🔄
小編觀點:通脹降溫並不等於經濟健康回暖,相反多項領先指標顯示全球經濟正進入「滯脹邊緣」—成長放緩又伴隨持續的高成本,企業和消費者雙雙縮手。
香港小編建議:
-
理財要保守:高息環境下存款收益雖有微升,但實際購買力仍受物價壓力侵蝕,宜保持流動性與分散配置。
-
職場與技能投資:失業率或持續攀升,建議加強數碼技能、語言能力與行業多樣性,提升抗跌能力。
-
消費移轉:趨向性價比高的必需品與服務,減少奢侈性支出,趁低價貨貨倉式採購而非頻繁小額消費。
-
捕捉新興領域:AI、綠色科技、醫療健康等行業仍有結構性增長潛力,可留意相關基金或龍頭企業。
結論:短期內,通脹雖回落,卻伴隨經濟增長放緩、就業與信心下滑,全球經濟更可能進入「非典型衰退」—沒有大規模金融危機,但增長動能不足。香港人務必做好防範,才能在動盪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