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便秘(Constipation)
🥼 什麼是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或排便後仍有排不清的感覺。
根據香港醫管局及國際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若符合以下情況之一,持續至少3個月,就屬於慢性便秘:
- 每週排便少於3次
- 排便時需用力
- 排便後感覺未完全排清
- 大便質地硬(Bristol Stool Chart 1-2型)
- 需用手輔助排便
便秘可分為功能性便秘(最常見,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及繼發性便秘(由其他疾病或藥物引起)。
🔍 香港便秘常見原因
小編根據香港醫管局與多篇醫學文章整理:
-
飲食纖維不足
- 香港人飲食西化,高油高糖低纖維。
-
飲水不足
- 特別是長時間坐冷氣房的上班族。
-
缺乏運動
- 腸道蠕動減慢。
-
忽視便意
- 長期憋便會令直腸感覺遲鈍。
-
藥物副作用
- 止痛藥(鴉片類)、鐵劑、某些降壓藥、抗抑鬱藥等。
-
疾病因素
- 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腸道狹窄、腫瘤、神經系統疾病等。
-
心理因素
- 壓力、焦慮、抑鬱可影響腸道蠕動。
⚠️ 便秘常見症狀
- 排便次數減少(少於每週3次)
- 排便困難、需用力
- 大便硬或顆粒狀
- 排便後仍有便意
- 腹脹、腹痛、食慾下降
🏥 香港便秘治療方法
小編提醒:便秘治療應先找出原因,排除嚴重疾病,然後從生活改善開始,必要時配合藥物。
1. 生活與飲食調整(第一線治療)
-
高纖飲食
- 每日建議纖維攝取量:成人約25-30克
- 香港常見高纖食物:燕麥、蕃薯、奇亞籽、木耳、梨、蘋果、菠菜、紅腰豆。
- 可溶性纖維(燕麥、蘋果)有助軟化大便,不溶性纖維(麥麩、蔬菜)促進蠕動。
-
足夠飲水
- 成人每日建議1500-2000毫升(視乎體重與活動量)。
-
規律運動
-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瑜伽)。
-
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 早上進食後(胃結腸反射最強)是最佳時機。
- 避免長時間憋便
2. 藥物治療(需醫生評估)
香港常用便秘藥物分為幾類:
(1)膨脹劑(Bulk-forming agents)
- 洋車前子(Psyllium husk)、甲基纖維素
- 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蠕動
- 適合長期使用,但需配合足夠飲水
(2)滲透性瀉劑(Osmotic laxatives)
- 乳果糖(Lactulose)、聚乙二醇(Macrogol)
- 吸水軟化糞便
- 適合便秘型腸躁症或長者
(3)潤滑劑(Lubricants)
- 液體石蠟(Liquid paraffin)
- 減少糞便與腸壁摩擦,但長期使用可能影響脂溶性維他命吸收
(4)刺激性瀉劑(Stimulant laxatives)
- 畢沙可啶(Bisacodyl)、番瀉葉(Senna)
- 刺激腸道蠕動
- 不建議長期依賴,否則可能導致腸道惰性
(5)肛塞或灌腸劑
- 適用於糞便嵌塞或短期緊急處理
3. 治療繼發性便秘
- 停用或更換引起便秘的藥物(需醫生評估)
- 治療原發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腸道病變等)
4. 心理與輔助治療
- 壓力管理(冥想、深呼吸、心理輔導)
- 針灸或中藥(部分患者反映有效,但需注意來源安全)
🏥 香港檢查與診斷流程
醫生會先了解病史與生活習慣,然後視乎情況安排:
- 血液檢查(檢查甲狀腺、血糖、電解質等)
- 大便隱血測試(排除腸道出血)
- 大腸鏡檢查(有警號症狀或高危人士)
- 腸道傳輸時間測試
- 肛門直腸功能測試(評估排便肌肉協調)
🚨 警號症狀(需立即求醫)
- 大便帶血或黑便
- 體重急降
- 持續腹痛或嘔吐
- 家族有大腸癌史
💡 小編貼士
- 先改生活習慣,不要一開始就依賴瀉藥。
- 纖維+水+運動是黃金三角配方。
- 記錄飲食與排便日誌,方便找出便秘成因。
- 長期便秘一定要檢查,特別是中年或以上人士,因為可能是腸癌早期信號。
- 避免過量咖啡或奶茶,雖然短期可能促進排便,但長期可能加重脫水。
💬 小編總結:
便秘在香港非常普遍,但大部分屬於功能性便秘,只要透過高纖飲食、足夠飲水、規律運動與良好排便習慣,就能顯著改善。若生活調整後仍持續,應找醫生評估是否有潛在疾病,切勿長期自行使用瀉藥。
📌 免責聲明
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