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心律不整(Arrhythmia)

 

 

香港人必讀的心律不整治療全攻略

心律不整(Arrhythmia)是指心臟跳動的節律異常,可能過快(心動過速)、過慢(心動過緩)或不規則。它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組與心臟電傳導系統有關的病症。

在香港,心律不整並不少見,尤其在長者、冠心病患者、甲狀腺疾病患者,以及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人群中更為普遍。根據香港醫管局的臨床觀察,房顫(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類型之一,而且與中風風險密切相關。

作為小編,我發現很多人對心律不整的認識仍停留在「心跳快一點沒什麼大不了」的階段,但其實某些心律不整可能毫無症狀,卻潛伏着致命風險,例如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可在數分鐘內奪命。


1. 什麼是心律不整?

正常情況下,心臟的跳動由位於右心房的竇房結(SA node)發出電訊號,經心房、房室結(AV node)傳到心室,形成穩定節律(成人靜息心率約 60–100 次/分鐘)。

心律不整是指這個電傳導系統出現異常,導致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則。常見類型包括:

  • 心房顫動(AF)
  • 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
  • 室上性心動過速(SVT)
  • 室性心動過速(VT)
  • 心室顫動(VF)
  • 竇性心動過緩 / 房室傳導阻滯

2. 成因

香港人常見的心律不整成因包括:

  1. 心臟結構疾病:冠心病、心瓣病、心肌病。
  2. 高血壓:長期高血壓會令心房擴大,增加房顫風險。
  3. 甲狀腺功能異常:甲亢會增加心跳速度。
  4. 電解質失衡:鉀、鎂、鈉、鈣水平異常。
  5. 過量飲酒 / 咖啡因:香港人愛飲咖啡、奶茶,過量可能觸發心律不整。
  6. 藥物副作用:某些氣喘藥、感冒藥、抗抑鬱藥。
  7. 壓力與睡眠不足:長期精神緊張會影響自主神經系統。

3. 症狀

  • 心悸(感覺心跳快、重或不規則)
  • 頭暈、眼花
  • 呼吸急促
  • 胸口不適或疼痛
  • 暈厥(嚴重時)

💡 小編提醒:有些心律不整完全無症狀,需靠心電圖檢查才能發現。


4. 為什麼要治療?

心律不整的危險在於它可能:

  • 增加中風風險(尤其是房顫)
  • 導致心臟衰竭
  • 引發猝死(如心室顫動)

在香港,房顫相關中風的致殘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因此及早診斷與治療非常重要。


5. 治療原則

治療目標包括:

  1. 控制心率或恢復正常心律
  2. 預防血栓和中風
  3. 改善症狀和生活質素
  4. 預防致命性心律不整

5.1 生活方式改善

即使需要用藥或手術,生活調整亦是基礎:

  • 限制酒精與咖啡因:減少心律不整的觸發因素
  • 戒煙:吸煙會損害心血管健康
  • 均衡飲食:多蔬果、全穀物、魚類,避免高鹽高脂食物
  • 規律運動:有助改善心血管功能(但需醫生評估運動強度)
  • 管理壓力與充足睡眠:減少自主神經系統波動

5.2 藥物治療

香港心臟科常用的藥物類別:

  1. 抗心律不整藥物(如 Amiodarone、Flecainide、Sotalol) – 控制心律或心率
  2. β 受體阻斷劑(Beta-blockers) – 減慢心跳、穩定心律
  3. 鈣通道阻斷劑(如 Diltiazem、Verapamil) – 控制心室率
  4. 抗凝血藥物(如華法林 Warfarin、NOACs 新型口服抗凝劑:Dabigatran、Rivaroxaban、Apixaban) – 預防血栓和中風(特別是房顫患者)

💡 小編貼士:香港的公立醫院會根據 CHA₂DS₂-VASc 評分決定房顫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療;私家醫生則可能提供更多新型藥物選擇,副作用和監測要求較低,但費用較高。


5.3 介入與手術治療

當藥物無法有效控制,或患者屬於高風險心律不整時,可能需要介入或手術:

  1. 心導管消融術(Catheter Ablation)

    • 利用射頻或冷凍能量破壞異常電傳導區域
    • 對房顫、室上性心動過速等效果顯著
  2. 植入心律調節器(Pacemaker)

    • 適用於心動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
    • 香港醫院普遍提供單腔或雙腔起搏器
  3. 植入心臟去顫器(ICD)

    • 預防高危室性心律不整引致的猝死
    • 常見於有心肌病或曾有心室顫動的患者
  4. 左心耳封堵術(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 對不能長期服用抗凝藥的房顫患者,降低中風風險

6. 香港的醫療資源

  • 公立醫院心臟科:提供全面診斷、藥物及手術治療,費用低廉但輪候時間長
  • 私家心臟專科:檢查快、設備先進,適合需要短期內完成治療的人士
  • 社區健康計劃:部分非牟利機構提供心電圖檢查及心臟健康教育

7. 定期監測與隨訪

  • 定期心電圖(ECG)
  • 24 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動態心電圖(Holter Monitor)
  • 血液檢查(監測藥物副作用及電解質)
  • 心臟超聲波(評估心臟結構和功能)

小編總結

心律不整並不是單純的「心跳快慢」問題,而是涉及心臟電傳導系統的複雜疾病。香港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飲食習慣偏向高鹽高咖啡因,加上人口老化,心律不整的病例只會越來越多。及早檢查、對症下藥、配合生活改善,才能減低中風與猝死風險。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