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香港人必讀的心肌梗塞治療全攻略

心肌梗塞(俗稱「心臟病發」)是香港最嚴重的心血管急症之一。根據香港衞生署數據,心肌梗塞長期位列本港心臟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

作為長期研究心血管健康的小編,我發現很多香港人對心肌梗塞的認識只停留在「胸口痛」,但其實它的危險在於發作急、死亡率高,一旦錯過黃金搶救時間,心肌細胞會不可逆轉地壞死,後果非常嚴重。


1. 什麼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是指心臟某部分的血流被突然中斷(通常因冠狀動脈血栓堵塞),導致該區域的心肌缺血缺氧,並在數分鐘至小時內發生壞死。

最常見的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引發血栓形成,完全或部分阻塞冠狀動脈。


2. 高危因素

香港常見的心肌梗塞危險因素包括:

  1. 高膽固醇血症
  2. 高血壓
  3. 糖尿病
  4. 吸煙
  5. 肥胖與缺乏運動
  6. 長期精神壓力與睡眠不足
  7. 家族心臟病史

💡 小編觀察:香港「三高」的控制率不佳,加上飲食偏油鹹和工作壓力大,令心肌梗塞的潛在患者基數龐大。


3. 症狀

  • 胸口劇痛或壓迫感(持續數分鐘以上,休息或服硝酸甘油不會完全緩解)
  • 痛感可放射至左肩、頸、下顎、背部
  • 呼吸急促
  • 噁心、出冷汗
  • 頭暈、昏厥

⚠️ 注意:女性、長者、糖尿病患者的症狀可能不典型,例如只是疲倦、胃痛或輕微氣促。


4. 為什麼要立刻治療?

心肌梗塞的救治原則是**「時間就是心肌」**。血流中斷越久,心肌壞死範圍越大,死亡率和併發症風險越高。

在香港,救護車到場後會直接將懷疑心肌梗塞的患者送往有急性心導管治療能力的醫院(例如瑪麗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等)爭取黃金搶救時間。


5. 急性期治療(發作時)

治療目標是盡快恢復血流(再灌注治療)及穩定病情

5.1 再灌注治療

  1.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俗稱「通波仔」)

    • 以導管將支架置入堵塞血管,恢復血流
    • 最佳時機:症狀出現後 90 分鐘內完成
    • 香港多間公立醫院設有 24 小時 PCI 團隊
  2. 溶栓治療(Thrombolysis)

    • 注射藥物溶解血栓
    • 適用於無法及時進行 PCI 的情況(例如偏遠地區或交通延誤)

5.2 藥物治療(急性期)

  • 抗血小板藥:阿士匹靈(Aspirin)、氯吡格雷(Clopidogrel)
  • 抗凝血藥:依諾肝素(Enoxaparin)等
  • 止痛及鎮靜:嗎啡(Morphine)
  • 硝酸酯類藥物:緩解胸痛(需監測血壓)
  • 氧氣治療:血氧飽和度低時使用

6. 急性期過後的長期治療

目的是預防再次發作改善心臟功能延長壽命

6.1 藥物治療

香港醫院常見處方包括:

  1. 抗血小板藥(Aspirin + 第二種抗血小板藥,至少 12 個月)
  2. β 受體阻斷劑(Bisoprolol、Metoprolol) – 降低心肌耗氧量
  3. ACE 抑制劑 / ARB – 保護心臟及腎臟
  4. 他汀類降膽固醇藥(Atorvastatin、Rosuvastatin) – 穩定斑塊
  5. 硝酸酯類藥物 – 控制心絞痛

💡 小編提醒:藥物治療必須長期持續,切勿因感覺「已經冇事」而自行停藥。

6.2 生活方式改善

  • 戒煙戒酒
  • 健康飲食:低鹽、低飽和脂肪、多蔬果
  • 規律運動:參加心臟復康計劃
  • 控制三高:血壓、血糖、膽固醇達標

6.3 心臟復康

香港部分公立醫院及非牟利機構設有心臟復康計劃,由醫護團隊提供運動訓練、飲食指導、心理支援,幫助患者安全地恢復日常生活。


7. 可能的併發症

  • 心律不整(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
  • 心力衰竭
  • 心源性休克
  • 心室破裂(罕見但致命)

8. 香港的醫療資源

  • 公立醫院急症室:24 小時應對心肌梗塞,費用低但需依院舍分流
  • 私家心臟專科:急診 PCI 安排快,但費用高
  • 社區健康中心:提供心血管風險評估及健康教育

小編總結

心肌梗塞是與時間競賽的疾病,越快打通血管,越多心肌能被保住。在香港,幸好有完善的急救系統和心導管中心,但關鍵仍在於病人及家人要認識症狀,及時求醫。發作後的長期管理,包括藥物、生活方式改善、心臟復康,都是防止「二次心梗」的關鍵。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