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憂鬱症(Depression)
【小編詳解】香港地區憂鬱症(抑鬱症)治療全攻略
憂鬱症(Depression,又稱抑鬱症)是現代社會中相當普遍的精神健康問題,在香港尤為值得關注。根據香港衞生署及精神健康調查數據,約每七名成年人就有一人在一生中曾經歷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小編留意到,香港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加上樓價高企、社會環境變化等因素,都可能成為導致情緒困擾的誘因。
以下,小編會結合網上醫學資料及香港本地治療資源,為大家詳細講解憂鬱症的治療方向。
1. 醫學診斷是第一步
在香港,如果懷疑自己有憂鬱症狀,第一步應該是尋求專業評估,而不是自行判斷。
常見途徑:
- 公立醫院精神科(經家庭醫生或門診轉介)
- 私家精神科醫生
- 臨床心理學家
醫生會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或國際疾病分類(ICD-10)標準,評估症狀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及對生活的影響。
2. 藥物治療(Pharmacotherapy)
小編留意到,在中度至重度抑鬱症中,藥物治療是常見且有效的方法。
常用藥物種類:
- SSRIs(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如舍曲林(Sertraline)、氟西汀(Fluoxetine)
- SNRIs(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如文拉法辛(Venlafaxine)
-
其他抗抑鬱藥:如米氮平(Mirtazapine)
注意事項: - 需由精神科醫生處方
- 藥效通常需 2-6 週才顯現
- 不可自行停藥,以免復發或出現戒斷症狀
3.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
很多香港人對心理治療的認識不足,但小編強烈建議將其視為主要治療手段之一。
常見方法:
- 認知行為治療(CBT):幫助患者識別及改變負面思維模式
- 人際心理治療(IPT):針對人際關係改善情緒
-
正念治療(Mindfulness-based Therapy):透過冥想及覺察減少負面情緒反應
在香港,可以透過私家診所、非牟利機構(如新生精神康復會、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或部分大專院校心理輔導中心獲得服務。
4. 生活方式調整(Lifestyle Modification)
小編發現很多專家都強調,生活習慣對情緒健康影響很大:
- 規律作息:每天固定時間睡眠與起床
- 均衡飲食:攝取足夠蛋白質、Omega-3 脂肪酸、維他命 B 群
- 適量運動:每週 3-5 次,每次 30 分鐘有氧運動
- 減少酒精及咖啡因:避免干擾睡眠與情緒穩定
5. 社會及情感支持
香港的社區資源雖然有限,但仍有一些實用途徑:
- 社區中心及NGO:提供支援小組、朋輩輔導
- 熱線服務:如撒瑪利亞會熱線(2389 2222)、明愛向晴熱線(18288)
- 家庭及朋友支持:理解與接納對康復非常重要
6. 其他治療選擇
在嚴重或對藥物反應不佳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建議:
- 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
- 電痙攣治療(ECT)
- 住院治療(尤其當有自殺風險時)
小編貼心提醒
憂鬱症並不是個人意志薄弱的表現,而是一種需要醫學介入與支持的精神健康狀況。越早尋求幫助,康復的機會越大。香港雖然節奏急促,但仍有許多資源可以協助你走出低谷。
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