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肝炎(Hepatitis)
🥼 什麼是肝炎?
肝炎是指肝臟發炎,可由病毒感染、酒精、藥物、中毒、自身免疫或代謝疾病引起。
在香港,最常見的肝炎類型包括:
- 甲型肝炎(HAV):經食物或水傳播,屬急性、自限性。
- 乙型肝炎(HBV):經血液、性接觸、母嬰傳播,香港是中高流行區。
- 丙型肝炎(HCV):主要經血液傳播,曾因輸血或共用針具感染。
- 藥物性肝炎:藥物或中草藥引起肝臟損傷。
- 酒精性肝炎:長期大量飲酒導致。
- 自身免疫性肝炎:免疫系統攻擊自身肝細胞。
🔍 香港肝炎的流行情況
- 乙型肝炎:根據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約 7%-10% 的香港人口為慢性帶病毒者。
- 丙型肝炎:估計感染率約 0.3%-0.5%,多與輸血史或靜脈注射藥物有關。
- 甲型肝炎:疫苗普及後,本地爆發已減少,但偶有輸入個案。
⚠️ 肝炎的症狀
大部分急性肝炎症狀包括:
- 疲倦、乏力
-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
- 上腹或右上腹不適
- 黃疸(皮膚和眼白變黃)
- 深色尿液、淡色大便
慢性肝炎(如乙肝、丙肝)可能多年無症狀,但會逐漸損害肝臟,導致:
- 肝纖維化
- 肝硬化
- 肝癌
🏥 香港肝炎治療方法
小編提醒:不同類型肝炎的治療策略差別很大,必須先確診病因,才可制定方案。
1. 甲型肝炎(HAV)
- 急性、自限性,多數患者數週內康復,無慢性化。
- 治療以支持療法為主:
- 休息、均衡飲食、避免酒精及損肝藥物。
- 預防:接種甲型肝炎疫苗(香港有提供,特別建議高風險人士,如餐飲業、外遊至高發地區)。
2. 乙型肝炎(HBV)
- 急性乙肝:多數可自行清除病毒,但需密切監測肝功能。
- 慢性乙肝:需評估病毒量、肝功能、肝纖維化程度。
藥物治療(香港醫管局與國際指引):
-
口服抗病毒藥物(長期使用):
- 恩替卡韋(Entecavir)
- 替諾福韋(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 Tenofovir alafenamide)
-
干擾素療法(部分患者適用):
- 聚乙二醇干擾素(Pegylated interferon)
- 目標:抑制病毒複製、減少肝臟發炎、預防肝硬化與肝癌。
隨訪:
- 每3-6個月抽血檢查肝功能、HBV DNA病毒量。
- 每6個月做超聲波 + AFP檢查監測肝癌。
3. 丙型肝炎(HCV)
- 以往治療困難,但現有直接抗病毒藥物(DAAs),治癒率超過95%。
香港常用DAAs療法:
- Sofosbuvir + Velpatasvir
- Glecaprevir + Pibrentasvir
- 治療期通常為8-12週。
治療目標:
- 完全清除病毒(SVR),減少肝硬化與肝癌風險。
4. 藥物性肝炎
- 停用引起肝損傷的藥物或中草藥。
- 支持療法,嚴重時需住院。
- 小編提醒:香港常見案例包括長期服用不明成分的保健品或偏方。
5. 酒精性肝炎
- 完全戒酒是唯一有效方法。
- 嚴重者需住院、使用類固醇控制炎症。
- 戒酒後部分患者肝功能可改善,但若已肝硬化則可能需肝移植評估。
6. 自身免疫性肝炎
- 以免疫抑制劑治療(如Prednisolone、Azathioprine)。
- 長期隨訪,防止肝纖維化與肝硬化。
🏥 香港的檢查與診斷流程
- 血液檢查:肝功能(ALT、AST、膽紅素)、病毒標記(HBsAg、HBeAg、Anti-HCV等)。
- 超聲波:檢查肝臟大小、脂肪沉積、腫瘤。
- FibroScan:評估肝纖維化程度。
- 肝穿刺活檢:必要時確診炎症與纖維化程度。
公立醫療:普通科 → 內科/肝臟專科
私家醫療:可更快完成驗血、影像檢查與藥物治療計劃
🚨 警號症狀(需立即求醫)
- 明顯黃疸
- 持續高燒、腹痛
- 大量嘔吐、意識混亂(可能是肝性腦病)
- 尿量減少、下肢浮腫(提示肝功能衰竭)
💡 小編貼士
- 乙型肝炎帶菌者要定期覆診,即使沒有症狀。
- 丙型肝炎現已可治癒,不要拖延求醫。
- 避免隨便服用保健品與中藥,尤其來源不明的。
- 接種疫苗:甲型與乙型肝炎均有安全有效疫苗。
- 戒酒、控制體重,保護肝臟免受額外負擔。
💬 小編總結:
肝炎在香港相當普遍,尤其是乙型肝炎,很多人多年無症狀卻已進展到肝硬化甚至肝癌。不同類型的肝炎治療方案差別很大,從支持療法到抗病毒藥物,再到免疫抑制劑,必須根據病因精準治療。香港的公私營醫療均可提供全面檢查與長期管理,關鍵是及早確診、持續監測、嚴格控制生活習慣。
📌 免責聲明
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