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逆流性食道炎(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with Esophagitis, GERD)
🥼 什麼是逆流性食道炎?
逆流性食道炎是胃酸或胃內容物反流到食道,刺激甚至損傷食道黏膜而引起的炎症。
這是胃食道逆流病(GERD)的其中一種表現,屬於有黏膜損傷的類型。
在香港,逆流性食道炎的患者越來越多,除了飲食西化(高油高糖)、工作壓力大外,長時間坐辦公室、缺乏運動也令病情更普遍。
🔍 香港常見成因
根據香港醫管局、香港消化病學會與國際醫學期刊資料,小編整理出主要原因:
-
下食道括約肌鬆弛
- 原因包括肥胖、懷孕、吸煙、長期高脂飲食等。
-
胃酸分泌過多或胃排空延遲
- 例如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後胃酸恢復過多、糖尿病影響胃排空。
-
食道裂孔疝(Hiatal Hernia)
- 部分胃部滑入胸腔,令括約肌功能下降。
-
生活與飲食習慣
- 暴飲暴食、睡前進食、長期飲咖啡或酒精。
-
藥物副作用
- 某些降壓藥、氣管擴張劑、鎮靜劑等會影響括約肌功能。
⚠️ 常見症狀
小編列出香港患者最常見的情況,方便大家對照:
- 胸骨後灼熱感(heartburn)
- 酸水或苦水逆流到喉嚨(regurgitation)
- 吞嚥困難或卡住感
- 慢性咳嗽、聲音沙啞、喉嚨不適
- 夜間症狀加劇(平躺時更明顯)
🏥 香港逆流性食道炎治療方法
小編重點提醒:治療目標是減少胃酸逆流、修復食道黏膜、預防併發症與復發。
1. 藥物治療(第一線)
根據香港醫管局指引與國際共識:
-
質子泵抑制劑(PPI)
- 如奧美拉唑(Omeprazole)、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雷貝拉唑(Rabeprazole)
- 最有效促進黏膜癒合,通常需服用 4-8 週。
-
H2受體拮抗劑
- 如法莫替丁(Famotidine),對夜間胃酸分泌控制較好,但癒合率較PPI低。
-
抗酸劑
- 如氫氧化鎂、氫氧化鋁,短期快速緩解症狀,但不能取代PPI長期療程。
-
促動力藥物(如多潘立酮)
- 幫助胃排空,減少逆流,但須注意副作用。
2. 生活與飲食調整(必須配合藥物)
- 少量多餐,避免一次進食過多
- 避免高脂、辛辣、酸性食物(如檸檬、橙汁、咖啡、朱古力、汽水)
- 避免睡前 2-3 小時進食
- 戒煙戒酒
- 抬高床頭(約 15-20 厘米),減少夜間逆流
- 保持健康體重,減少腹壓
3. 手術與其他介入治療
-
腹腔鏡胃底折疊術(Nissen fundoplication)
- 適合藥物無效或長期依賴藥物的患者
-
內鏡治療(射頻治療、內鏡縫合)
- 香港部分私家醫院有提供,但普及度較低
🏥 香港的檢查與醫療途徑
-
胃鏡檢查(Gastroscopy)
- 可直接觀察食道黏膜損傷程度,並排除其他病變(如食道癌)。
-
24小時食道pH監測
- 測量胃酸逆流頻率與程度。
-
食道壓力測試(Manometry)
- 評估食道蠕動與括約肌功能。
-
公立醫院
- 普通科醫生轉介至內科或外科專科,適合症狀嚴重或長期反覆發作的人士。
-
私家醫療
- 可更快安排胃鏡與功能檢查,適合急需確診者。
🚨 可能的併發症
如果逆流性食道炎長期未治療,可能出現:
- 食道狹窄(因反覆炎症與瘢痕形成)
-
巴雷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
- 屬癌前病變,食道癌風險增加
- 食道出血
- 慢性咽喉炎、聲帶病變、哮喘惡化
💡 小編貼士
- 藥物療程務必完成,不要症狀減輕就停藥,否則容易復發。
- 注意復發誘因,例如熬夜、暴食、喝咖啡等。
- 有警號症狀立即求醫:吞嚥困難、體重急降、持續嘔血或黑便。
- 長期患者要定期胃鏡追蹤,尤其懷疑有巴雷特氏食道的人士。
- 飲食日記:記錄每次不適的食物與情境,方便調整生活習慣。
💬 小編總結:
逆流性食道炎在香港愈來愈普遍,雖然多數患者透過藥物 + 生活調整即可控制,但若拖延不理,可能引起不可逆的食道病變甚至癌變。公立與私家醫療均有完善的檢查與治療方案,最重要是及早處理,不要等到症狀嚴重才求醫。
📌 免責聲明
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