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
香港人要知道的高膽固醇血症治療全攻略
在香港這個美食天堂,點心、燒味、炸雞、奶茶、蛋撻幾乎隨手可得,加上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很多人飲食偏向高脂、高糖、低纖維,結果令高膽固醇血症(高膽固醇)成為都市常見健康問題之一。
根據香港衞生署資料,本港約有一半成年人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偏高,而不少人是在體檢時才發現,平日沒有明顯症狀。筆者(小編)常聽到身邊朋友說:「膽固醇高又唔痛唔癢,唔洗理啦!」——其實這種想法十分危險,因為高膽固醇長期存在,會大大增加心臟病、中風及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
1. 什麼是高膽固醇血症?
膽固醇是一種脂質,對人體很重要,用於製造細胞膜、荷爾蒙及維他命 D。但若血液中的膽固醇過多,就會沉積在血管壁形成斑塊(Plaque),令血管愈來愈窄,影響血流。
醫學檢查中常見的數值:
- 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理想值 < 5.2 mmol/L
-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理想值 < 3.4 mmol/L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膽固醇」):理想值 ≥ 1.0 mmol/L(男性) / ≥ 1.3 mmol/L(女性)
- 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理想值 < 1.7 mmol/L
2. 高膽固醇的成因
香港常見的原因包括:
- 不健康飲食 – 高飽和脂肪、高反式脂肪的食物(如燒味、炸物、奶油、蛋黃醬)。
- 缺乏運動 – 長期缺乏體力活動會降低「好膽固醇」。
- 肥胖 – 腰圍超標與高膽固醇常常並存。
- 遺傳因素 –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 其他疾病 – 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腎病等。
3. 為何要治療高膽固醇?
高膽固醇本身不會痛不會癢,但它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推手,會令血管變窄甚至堵塞,引起:
- 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
- 缺血性中風
- 外周動脈疾病(PAD)
在香港,心血管疾病是頭號致命原因之一,因此控制膽固醇是預防心腦血管病的關鍵。
4. 治療方向
治療高膽固醇主要分為生活方式改善與藥物治療兩大方向,很多時候需要兩者配合。
4.1 生活方式改善(第一步)
香港衞生署和世界各地的指南一致認為,生活方式改善是控制膽固醇的基礎。
1. 健康飲食(減脂+增纖)
- 少吃飽和脂肪:減少紅肉、全脂奶、奶油、椰漿等。
- 避免反式脂肪:少食酥皮點心、部分包裝零食、氫化油製品。
- 多吃不飽和脂肪:例如三文魚、鯖魚、橄欖油、牛油果。
- 增加膳食纖維:燕麥、全麥麵包、豆類、蔬果,有助降低 LDL-C。
- 控制膽固醇攝取量:蛋黃及內臟要適量。
💡 小編貼士:香港的茶餐廳餐單可作出「小改動」,如點走牛油的餐包、選擇蒸魚而非煎炸魚柳、飲無糖檸檬茶代替奶茶。
2. 規律運動
- 每星期最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游泳、踩單車)。
- 運動可提升 HDL-C,幫助帶走血管內的膽固醇。
3. 控制體重
- 減重可改善血脂水平,尤其是減少腹部脂肪。
4. 限制酒精與戒煙
- 酒精過量會升高三酸甘油脂,吸煙則會降低 HDL-C。
4.2 藥物治療(第二步)
當生活方式改善不足以將膽固醇降至目標,或患者屬高風險(如已有心血管病、糖尿病、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醫生會建議用藥。
香港常用藥物包括:
- 他汀類(Statins) – 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是首選藥物(如 Atorvastatin、Rosuvastatin)。
- 膽固醇吸收抑制劑(Ezetimibe) – 減少腸道吸收膽固醇。
- PCSK9 抑制劑 – 針劑,適用於高風險或對他汀類無反應的患者。
- 貝特類(Fibrates) – 主要降三酸甘油脂。
- 菸鹼酸(Niacin) – 可增加 HDL-C(現時較少使用)。
💡 小編提醒:香港的醫生會根據血脂水平、整體心血管風險、藥物副作用及經濟考慮選擇藥物。私家診所與公立醫院的藥物選擇和價錢可能有差別。
5. 定期檢測與監測
- 血脂檢查:一般建議成年人每 1–3 年檢查一次,高危人士(肥胖、吸煙、糖尿病)應更頻密。
- 藥物監測:服用他汀類藥物需定期驗肝功能,確保安全。
- 自我監察:留意飲食、運動、體重和生活習慣變化。
6. 香港的醫療資源
- 公立醫院及普通科門診:可進行血脂檢查及長期跟進,費用低,但等候時間較長。
- 私家診所及專科:檢查快、選擇多,但費用高一些。
- 社區健康中心:部分提供免費或低費用的心血管風險評估。
小編總結
高膽固醇血症在香港非常普遍,而且「無聲無息」。不要等到心臟不適或中風才驚覺自己血脂過高。生活方式改善雖然需要時間和毅力,但絕對是最穩妥的長遠方法;若需要用藥,應依照醫生指示,不可自行停藥或減藥。記住,控制膽固醇不單是為了數字漂亮,而是為了保護心腦血管健康,避免日後走進急症室。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及並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來源參考自各大醫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