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食小知識】為什麼港式蛋撻分「牛油皮」與「酥皮」?
🥧 為什麼港式蛋撻分「牛油皮」與「酥皮」?小編帶你深入了解!
講到香港人最熟悉嘅茶點之一,蛋撻一定榜上有名!無論係茶樓飲茶、街頭餅店定係茶餐廳套餐,蛋撻都係人氣之選。不過,識食嘅香港人一定會分清楚——港式蛋撻有**「牛油皮」同「酥皮」**兩大派系。點解會有呢個分別?兩者又有咩唔同?小編今日就幫大家一次過講清講楚!
📜 蛋撻的歷史淵源
- 葡式影響:蛋撻原本源自葡萄牙的「葡撻」(Pastel de Nata),16世紀傳到澳門,成為著名點心。
- 英式影響:殖民地時期,英國人帶來「Custard Tart」概念,結合廣東點心文化,逐漸演變成今日香港常見嘅蛋撻。
- 本地化演變:香港餅師為迎合華人口味,改良配方,創造出「牛油皮」同「酥皮」兩種不同風格。
🧈 牛油皮蛋撻(餅皮派)
特點
- 外觀:皮薄,顏色均勻,質感偏向曲奇餅乾。
- 口感:入口鬆化,帶有牛油香氣,但比較實淨。
- 做法:用牛油、麵粉、糖同水製成單層餅皮,類似「曲奇皮」做法。
優點
- 食落去比較「清爽」,唔會太油膩。
- 撐得住蛋漿重量,唔易散開。
- 適合想要「啖啖蛋香」多過「脆皮口感」嘅人。
缺點
- 相對簡單,層次感唔及酥皮豐富。
🥮 酥皮蛋撻(酥皮派)
特點
- 外觀:皮層一圈圈,呈現明顯的「千層」效果。
- 口感:外脆內軟,層次分明,咬落去有「酥化」感。
- 做法:由水皮同油皮兩種麵團反覆摺疊壓延而成,工序繁複,與「酥皮月餅」類似。
優點
- 質感豐富,食落去層次感十足。
- 油香突出,配上滑嫩蛋漿,口感對比強烈。
- 更有「高級感」,茶樓常見。
缺點
- 比較油膩,做法亦更花時間。
🍮 為什麼香港人會出現兩大派系?
多元文化影響
- 牛油皮:更接近英式蛋撻,簡單直接。
- 酥皮:更偏向中式點心嘅酥皮工藝,講求層次同手藝。
飲食習慣差異
- 有啲人追求「蛋餡主角」,所以偏愛牛油皮。
- 有啲人鍾意「皮同餡互相平衡」,就會選擇酥皮。
茶樓與茶餐廳文化
- 茶樓:多提供酥皮蛋撻,配合點心精緻感。
- 茶餐廳、餅店:多數賣牛油皮蛋撻,方便大量生產,價錢親民。
🌐 蛋撻的文化意義
- 街坊日常:蛋撻係香港人日常最貼地嘅甜點,茶餐廳下午茶必備。
- 中西合璧:牛油皮代表西方影響,酥皮代表中式工藝,正好體現香港飲食融合。
- 集體回憶:無論放學買隻蛋撻,定係星期日同屋企人去飲茶,蛋撻都伴隨住幾代人成長。
😋 小編心聲
小編其實兩種都好鍾意!如果係趕時間買嚟「止肚餓」,我會揀牛油皮,因為食落去實淨啲,方便手拿手食。但如果同朋友去飲茶,當然要叫酥皮蛋撻,咬落去層層酥香,配杯普洱茶,真係人間美味!
🎉 總結
港式蛋撻之所以分為「牛油皮」與「酥皮」,其實係因為歷史文化影響同飲食習慣差異。牛油皮簡單實淨,突出蛋漿香滑;酥皮層次分明,油香酥脆。兩者各有擁躉,共同構成香港蛋撻文化嘅雙璧。
👉 小編想問大家:你哋係「牛油皮派」定「酥皮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