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小知識】下雨天行車必須要知道的6大安全知識
身為一位長期觀察香港道路環境的小編,深深體會到:香港落雨天行車,絕對係「經驗與警覺」的雙重考驗!不論「黃雨」、「紅雨」還是「黑雨」,每逢天氣轉壞,馬路上意外即時急升。其實香港獨特的地形、都市密度、斜路多、路面轉彎急,再加上落雨天視線差、水浸、爆胎、打滑等風險倍增,駕駛者稍一鬆懈就可能釀成意外。今次小編會以最多字、最貼地的角度,逐步教你香港下雨天行車安全須知,幫你保平安、避意外!
一、出發前的貼心檢查
1. 輪胎狀況
- 胎紋深度:胎紋過淺(少於1.6mm)極易水撥效應(Hydroplaning,俗稱「飄胎」),建議落雨天最少2.5mm。
- 胎壓:過低或過高都易打滑,出發前用胎壓計檢查。
- 胎面無裂紋、割痕:輪胎老化、水浸後更要小心。
2. 雨刷效能
- 雨刷膠條如有硬化、刮水唔乾淨,要即時更換。
- 玻璃鍍膜/防水劑:下雨天可提升視野,有效減少水珠黏附。
3. 燈光、煞車狀態
- 頭燈、尾燈、指揮燈全開,確保清楚可見。
- 煞車系統定期檢查,落雨天煞車距離比平時長2-3倍。
4. 冷氣除霧功能
- 落雨天車內溫差大,擋風玻璃易起霧。確保冷氣/除霧功能正常。
5. 行車記錄儀、胎壓偵測
- 有TPMS(胎壓偵測)會更安心,行車記錄儀亦可記錄突發情況。
二、落雨天駕駛技巧與注意事項
1. 減速慢行,拉遠車距
- 濕滑路面煞車距離最少加倍,建議與前車保持3秒以上距離(平時1.5秒)。
- 轉彎、過斑馬線、出入停車場都要減速,防止「飄胎」。
2. 避免急煞、急加速、急轉彎
- 濕地急煞最易失控,應預早鬆油門、慢踩剎車。
- 急加速易令輪胎打滑,尤其後驅/大馬力車。
3. 小心積水路段
- 香港多低窪區(如觀塘、鰂魚涌、北角、荃灣),大雨時隨時水浸。
- 切勿強行駛入積水,一旦水深過輪胎中線,隨時「熄火」損壞引擎。
- 看見前車過水時水花過大,最好等水退或改道。
4. 提防「水撥效應」(Hydroplaning)
- 時速超過50km/h遇到積水,輪胎可能騰空,暫時失去抓地力。
- 如感覺方向盤輕飄,千萬不要急轉或急煞,應鬆油、雙手穩住方向盤、慢慢減速。
5. 打開頭燈,提升可見度
- 白天落雨都要開頭燈,增加自己及他人視線。
- 切勿只開「細燈」或「日行燈」,應開近光燈。
- 避免開霧燈(除非極大霧或能見度極低),避免刺眼。
6. 留意行人/單車
- 行人撐傘易視線被遮,突然橫過馬路。
- 雨天地滑,單車、電單車煞車力弱,需多加留意。
7. 善用車內除霧設備
- 前檔霧氣可用冷氣/熱風對準玻璃吹散。
- 可用微濕布抹玻璃內側,亦有防霧噴劑輔助。
8. 避免緊貼大型車輛
- 巴士、貨車水花大、阻擋視線,應保持適當距離。
三、特別情況處理
1. 遇上「黑雨」警告或極端天氣
- 能避免上路盡量避免,保命最緊要。
- 如已在路上,盡快尋找安全地點停車等待。
2. 遇水浸熄火,千萬不要再嘗試啟動
- 強行重啟會令引擎「吸水」損壞,維修成本極高。
- 盡快通知拖車,或尋求道路緊急支援(香港汽車會等)。
3. 涉水後檢查
- 如曾經過積水,及早檢查剎車、輪胎、底盤有無異常。
- 測試剎車有無力、是否「棉」。
- 有需要到車房清理底盤、檢查機油、車箱有無入水。
四、落雨天常見意外與防範貼士
1. 追尾/煞車不及
- 多因車距過短、反應不及;預判路面、提早減速最有效。
2. 路面打滑
- 通常發生在新落雨頭30分鐘內,因為塵埃、油污未被沖走,最滑。
- 小心彎位、斑馬線、坑渠蓋、鐵板位置。
3. 行人/的士/單車突然衝出
- 雨天行人急趕,容易冒險過路,減速兼多望一眼。
4. 爆胎/輪胎損傷
- 積水路面暗藏碎石、坑洞,易爆胎或傷胎,TPMS可及早警報。
五、小編本地貼地經驗TIPS
- 香港泊街後落大雨,開車前先檢查輪胎有無「黐壆」傷口或異物。
- 下雨天最好預鬆少少時間出門,唔好趕路。
- 過斑馬線、學校區份、行人過路處要特別慢。
- 如遇極端大雨、交通嚴重擠塞,不如選擇地鐵/巴士更安全。
- 定期更換雨刷膠條,唔好等到「刷唔淨」先換!
- 泊車時避免低窪、地庫、近渠位,減少水浸風險。
- 如要涉水,應用低波慢速,避免產生大水花。
六、落雨後的保養與檢查
- 洗車:落雨後更易積沙泥、酸雨殘留,應及早洗車保護車漆。
- 檢查底盤、輪胎、剎車:涉水過後盡快檢查有無異常。
- 清理車內濕氣:避免霉味、發霉,必要時開冷氣抽濕或用乾燥劑。
小編總結
香港落雨天,路面危機四伏,安全駕駛不只是慢行,更是全方位的準備與警覺。從出發前檢查、路上技巧、緊急應變到雨後保養,每一步都關乎你和家人的平安。記住:唔怕一萬,只怕萬一,下雨日子多花幾分鐘準備,勝過一次意外的悔恨!
如有更多本地化行車安全疑問,歡迎留言問小編——齊齊安全出行,風雨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