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小知識】曾經的叮叮車(電車) 與汽車爭路歷史
🚋 小編開場白:叮叮車 VS 汽車,點解會爭路?
香港島上嘅電車(俗稱「叮叮車」)自 1904 年投入服務,係香港第一種現代化公共交通工具。當時汽車仲未普及,電車幾乎係市區最主要嘅地面運輸。
但去到 1920-30 年代開始,汽車、巴士、貨車數量急增,於是就出現咗一個好典型嘅問題——固定路軌的電車,遇上靈活機動的汽車,兩者在有限嘅道路空間上爭路。
1️⃣ 背景:當年的道路環境
- 窄馬路:早期香港島主要幹道(皇后大道中、德輔道中、莊士敦道等)闊度只有兩至三條車道。
- 電車軌道佔中間:大多數軌道係鋪喺馬路正中,雙軌來回行駛,兩邊剩低嘅空間就俾其他車用。
- 交通規劃未分流:冇「專用線」概念,汽車可以直接駛上電車路軌,但要避開正在行駛的電車。
📜 小編趣聞:1920 年代嘅香港道路,其實仲有馬車同人力車,交通真係五花八門。
2️⃣ 爭路的高峰期(1920s - 1960s)
1920-30 年代:汽車數量急增
- 富商、外籍人士開始擁有私人汽車
- 巴士公司(如中華巴士、香港汽車)開始營運,與電車同路行駛
- 電車速度偏慢(平均 10-15 km/h),汽車司機經常被迫跟住慢行
爭路場景
- 汽車司機見前面有叮叮車,就會切入對向線超車,但容易遇上對頭車,迫住電車減速甚至停車。
- 在繁忙時段,幾架電車排成一列,後面車龍長到街角。
1940-50 年代:戰後交通重建
- 戰後汽車進口大增,巴士班次密集
- 電車軌道位置固定,成為交通瓶頸
- 政府曾考慮將電車拆除改為巴士專線,但因成本及市民反對而作罷
📌 小編評論:呢個年代嘅「爭路」唔單止係速度問題,仲係道路資源分配嘅爭議。
1960 年代:首次大規模道路改善
- 德輔道中、莊士敦道等主要電車路段開始拓闊
- 政府引入交通燈系統,嘗試分流電車與汽車行駛
- 仍有大量汽車直接行走於電車軌道上,遇上電車停靠站就要慢等
3️⃣ 爭路的典型地段
-
中環至上環(德輔道中)
- 商業核心,巴士、貨車、電車混行,車流密度極高
- 電車站多,汽車經常要等候上下客
-
銅鑼灣軒尼詩道
- 商場、酒店集中地,行人過路頻繁,令電車和汽車都要頻頻停車
- 假日塞車情況嚴重,汽車司機對叮叮車特別「有怨氣」
-
北角英皇道
- 電車軌道佔據中間,兩旁道路狹窄
- 工業貨車出入頻繁,加劇擁擠
4️⃣ 政府與市民的取態變化
早期態度
- 汽車司機普遍認為電車阻礙交通
- 部分商界支持用巴士取代電車系統
後期共識(1970s 起)
- 電車作為低成本、環保的大眾運輸工具,地位逐漸被肯定
- 政府開始在主要電車路段設專用電車線,減少與汽車爭路
- 大部分司機逐漸適應「與叮叮共存」,只是在繁忙時段仍會感到不便
5️⃣ 現代電車與汽車的關係(2000s - 現在)
- 專用軌道:例如中環至銅鑼灣部分路段,電車有自己專用的中間通道,汽車不能長時間行駛
- 交通燈協調:信號燈系統會優先讓電車通過,減少停頓
- 形象反轉:叮叮車由「阻路」變成旅遊特色,甚至成為拍攝景點
📌 小編感慨:以前司機見到叮叮會皺眉,依家好多旅客見到叮叮會舉機影相,時代真係變咗。
6️⃣ 小編總結
- 昔日:電車與汽車爭路係因為道路狹窄、規劃不足、交通需求急增
- 今日:透過專用軌道、交通燈優化,衝突大減
- 意義:呢段歷史提醒我哋,交通規劃要預視未來需求,否則任何交通工具都可能成為「阻路王」
💡 小編貼士:
如果你係司機,遇到叮叮車行駛慢,其實唔一定係佢阻你,可能係前方交通燈或行人過路影響。保持耐性,欣賞下沿途街景,心態會舒服好多。
香港叮叮車與汽車爭路歷史時間線
1904 年
香港電車正式投入服務,當時市區幹道闊度有限,主要用作電車及少量馬車通行。
1920-30 年代
汽車、巴士數量急增,與電車共用中間路軌,出現頻繁的「爭路」情況。
1940-50 年代
戰後交通重建,汽車進口大增,電車速度慢成為交通瓶頸,社會曾討論以巴士取代電車。
1960 年代
政府拓闊德輔道中、莊士敦道等電車路段,引入交通燈系統,但汽車仍可行駛於電車軌道。
1970-80 年代
逐步設立部分專用電車線,減少與汽車直接競爭,社會對電車保存的共識增加。
2000 年至今
電車形象由「阻路」變成旅遊特色,部分路段有專用軌道,交通燈系統優先電車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