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小知識】電動車一度電行到幾公里?耗電量如何計算
以下用最常見的「度電=1 kWh」來說明。
一、快答:電動車一度電可跑幾公里?
- 多數現代電動車:約 4–8 公里/度
- 高效率小車、都會慢速:可達 8–10 公里/度
- 大型/高性能車或高速巡航:常見 3–5 公里/度
差異的關鍵在車型、速度、溫度、輪胎與空調使用等。
二、自己怎麼算最準?
- 已知耗電(kWh/100km)→ 換算 km/度:
- km/度 = 100 ÷ (kWh/100km)
- 例:16 kWh/100km → 100 ÷ 16 = 6.25 km/度
- 已知表頭顯示(Wh/km)→ 換算 km/度:
- km/度 = 1000 ÷ (Wh/km)
- 例:180 Wh/km → 1000 ÷ 180 ≈ 5.56 km/度
- 估算滿電續航:
- 續航 ≈ 可用電量(kWh) × km/度
- 例:可用電 60 kWh、效率 6.25 km/度 → 約 375 km
- 每 100 公里電費:
- 成本/100km = (kWh/100km) × 電價
- 例:16 kWh/100km、家用電價 3 元/度 → 48 元/100km
- 若是公共快充 12 元/度 → 192 元/100km
三、不同級距的常見耗電範圍(實務參考)
- 小型掀背/都會車:11–15 kWh/100km → 6.7–9.1 km/度
- 中型轎車/休旅:14–18 kWh/100km → 5.6–7.1 km/度
- 中大型 SUV:18–24 kWh/100km → 4.2–5.6 km/度
- 大型/高性能:22–30 kWh/100km → 3.3–4.5 km/度
- 城市相對高速:城市通常更省(回充多、速度低);高速 110–120 km/h 因風阻顯著,耗電上升明顯
四、影響電動車耗電的主要因素清單
- 車速與風阻:風阻力隨速度平方增加、所需功率近似隨速度立方增加;高速最耗。
- 氣溫與空調:
- 低溫:電池內阻升高、熱車與艙內暖氣耗能,耗電+10–40% 常見;熱泵車較省。
- 高溫:冷氣耗能,+5–15% 常見。
- 預先調節(出發前接電預冷/預熱)可減少行駛中耗能。
- 地形與坡度:上坡多耗,下坡可回充;電池過冷/滿電或長下坡時回充受限。
- 輪胎與胎壓:低胎壓、寬胎/性能胎、粗糙路面→滾阻增、耗電升。
- 載重與外掛:滿載、車頂架/車頂箱大幅增加風阻與耗能。
- 天候:逆風、雨雪與濕地面→耗能增加(滾阻與風阻)。
- 駕駛習慣:急加速、急煞、跟車距過近(頻繁變速)均降低效率;ECO/單踏板滑行更省。
- 車輛設計:風阻係數、正面面積、驅動架構(兩驅 vs 四驅)、熱泵與電池熱管理效率。
- 輪圈尺寸與空力套件:大尺寸開放式輪圈風阻更高。
- 其他電器:除霧、座椅加熱、影音等多為小頭,但在低速短途比例會放大。
五、測出你車的「真實 km/度」簡單做法
- 同一路線、同溫區間,重設旅程表後行駛 50–100 km,記錄 Wh/km 或 kWh/100km。
- 分別測市區與高速(90/110/120 km/h)以建立你的速度-耗電曲線。
- 冬夏各測一次,得到季節系數(冬天常多 +15–30%,視車款與氣候)。
六、常用速查換算
- 150 Wh/km → 6.7 km/度
- 180 Wh/km → 5.6 km/度
- 200 Wh/km → 5.0 km/度
- 250 Wh/km → 4.0 km/度
- 12 kWh/100km → 8.3 km/度
- 16 kWh/100km → 6.25 km/度
- 20 kWh/100km → 5.0 km/度
- 25 kWh/100km → 4.0 km/度
七、費用對比範例(僅示意,請代入你實際電價/油價)
- EV:16 kWh/100km
- 家用充電 3 元/度 → 48 元/100km
- 公共快充 12 元/度 → 192 元/100km
- 汽油車:油耗 12 km/L、油價 30 元/L → 250 元/100km
八、測試標準差異(看型錄數據時的心法)
- 同一車,EPA 通常最保守、WLTP 次之、CLTC 最樂觀。以續航為例:CLTC 可能比 EPA 高出 20–35% 左右;轉成耗電量時,CLTC 的「表觀耗電」往往顯得更低。保守估算時可參考 EPA 或在 WLTP 上再打些折扣。
如果你提供車款、常跑路況(市區/高速比例)、當地溫度與充電費率,我可以替你算出更貼近實際的 km/度、續航與每公里成本。
小編觀點
-
三句話總結
- 一度電能跑多遠,最受「車速」與「氣溫」影響,其次才是車型與輪胎。
- 看型錄別被最樂觀數據催眠;抓住「自己的 Wh/km」才是王道。
- 省電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花錢改裝,而是養成穩速與預調節的習慣。
-
務實選車/配備建議
- 熱泵空調:寒涼地區或常早晚通勤者很有感;冬季能省下兩位數百分比耗能。
- 輪胎優先「低滾阻」而非寬度與性能胎;大尺寸輪圈多半只是好看。
- 兩驅 vs 四驅:多數用路環境兩驅更省電、也更便宜;四驅除非真的需要牽引/山路抓地。
- 風阻是王者:SUV 帥但耗能先天吃虧。若常跑國道,高風阻車頂箱/車頂架能免則免。
-
日常省電心法(不需花錢)
- 高速定速在 100–110 km/h,常比 120–130 km/h 省 10–20% 耗電。
- 胎壓維持在原廠建議上緣或冷胎+2~3 psi,滾阻與磨耗更均衡。
- 出發前接電預冷/預熱,冬天並善用方向盤/座椅加熱,少開大風量暖風。
- 少急加速急煞、提前滑行;都會短程多,單踏板/ECO 模式很吃香。
- 長下坡前避免滿電出發,留回充空間;否則動能回收受限、煞車負擔大。
-
成本與充電策略
- 家用慢充多數最省,每 100 公里成本常見落在燃油的 1/3–1/5;快充主要買時間。
- 充電損失別忘了:AC 約 5–12%,DC 約 10–15%(視車款與樁)。用「充進去的度數」算成本更實際。
- 快充到 80% 後功率普遍驟降、費用/公里上升;長途以「多次 10–70/80%」快充效率更好。
- 若電價分時,盡量離峰充;台灣公共快充常見 8–15 元/度,住宅約 2.6–4.5 元/度(依級距/方案而異)。
-
怎麼讀自己的數據
- 儀表 Wh/km 是「行車用電」,比你從電表充入的度數少了充電損耗。想算錢,用充電站/電表的 kWh。
- 建立「季節係數」:夏季基準、冬季多 +15–30% 很常見;不同車差異很大。
- 速度曲線自己量:90/110/120 km/h 各跑 30–50 公里做對照,日後長途估算超準。
-
常見迷思與澄清
- 「回充可以抵銷上坡耗能?」不行。回充效率有限,通常 60–80% 左右,能回點血,但不是永動機。
- 「大電池一定更省?」不必然。更重更耗,但可減少深度循環與快充比例;要看你的用車型態。
- 「原廠續航達不到是不是車有問題?」多半是工況不同。用同一路線、同溫區,跑幾次再下結論。
-
二手與電池健康
- 多數主流電池前 5–8 萬公里衰減約 5–10% 屬常態;重度快充、長期高 SoC 或高溫曝曬會加速衰減。
- 看二手車,優先索取 BMS 可用容量、充電習慣紀錄與充放電里程結構(高速/市區)。
如果你提供車款、常跑速度/里程、氣候與充電條件,我可以以你的情境補上「建議胎壓、理想巡航速度、夏/冬 km/度估算」與年度成本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