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小知識】香港最擠塞的道路排名

 

 

 

🚦🚗 【小編觀點】香港最擠塞的道路排名與深度分析

如果你係香港司機,應該唔需要數據都會知——塞車已經係日常一部分。無論你係返工族、送貨司機,甚至假日出街兜風,都總會遇到「龜速」時刻。今日小編就用最新數據加自己駕駛經驗,幫大家盤點 香港最擠塞嘅道路排名,再拆解點解會咁塞同有咩對策。


📊 一、數據來源與排名方法

小編參考咗:

  • 運輸署交通流量統計(2024-2025)
  • Google Maps & Waze 實時擁堵熱點
  • 本地車友會與司機群組分享經驗

排名依據:

  • 平均車速(繁忙時段)
  • 每日擠塞時長
  • 交通事故頻率
  • 替代道路可行性

🏆 二、2025年香港最擠塞道路 Top 10

排名 道路名稱 高峰期平均時速 擠塞時段 主要原因
1 紅磡海底隧道(港島往九龍) 8-12 km/h 07:30-10:00、17:00-19:30 車流極大、收費亭瓶頸、事故頻發
2 獅子山隧道(沙田往九龍) 10-15 km/h 07:00-09:30、17:00-19:00 新界北車流集中、轉入九龍通道少
3 東區海底隧道(九龍往港島) 12-18 km/h 07:30-09:30 商業區通勤車流集中
4 青葵公路(葵涌段) 15-20 km/h 08:00-09:30、17:30-19:00 貨櫃車流量大、道路維修
5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 8-12 km/h 週末下午、節日 遊客巴士多、道路空間窄
6 旺角彌敦道 6-10 km/h 全日(尤其下午) 行人過路頻繁、巴士站密集
7 荃灣路(葵涌至深水埗) 12-16 km/h 08:00-09:30、17:00-19:00 幹道入口多、車流交織
8 西隧入口(九龍往港島) 15-20 km/h 08:00-09:30 收費高但尖峰期仍爆滿
9 屯門公路(屯門往荃灣) 15-18 km/h 07:00-09:00 居民通勤集中、事故易影響全線
10 青馬大橋 20-25 km/h 假日早上、長假期 機場車流+大嶼山旅遊車流

🔍 三、逐一深度分析

1. 紅磡海底隧道

  • 小編感受:朝早紅隧港島入口真係「慢到可以數清海浪」,再快嘅車都變烏龜。
  • 核心問題:收費亭設計限制通行效率,港九之間替代隧道選擇有限(西隧收費高,東隧遠)。

2. 獅子山隧道

  • 小編感受:新界北返九龍嘅「地獄之門」,尤其雨天塞到懷疑人生。
  • 核心問題:沙田、大圍、馬鞍山車流集中,加上隧道內事故處理慢,影響全線。

3. 東區海底隧道

  • 小編感受:以為東隧比紅隧快?非繁忙時係,朝早就唔好諗。
  • 核心問題:九龍東至港島東通道唯一選擇,商業區通勤車流極大。

4. 青葵公路

  • 小編感受:貨櫃車一多,速度即刻跌一半,趕時間嘅司機最怕。
  • 核心問題:葵涌貨櫃碼頭出入口集中,貨車+私家車混行,再加道路維修。

5.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

  • 小編感受:假日行梳士巴利道,巴士、旅遊車、的士一齊擠,連行人都「塞」。
  • 核心問題:道路窄、旅遊景點集中(星光大道、文化中心),巴士站密集。

6. 旺角彌敦道

  • 小編感受:全日塞,唔分朝晚,行人燈紅綠交替,私家車+巴士+電單車齊齊慢。
  • 核心問題:行人流量全港最高,公共交通停靠頻繁,路面空間不足。

7. 荃灣路

  • 小編感受:幹道入口多,入出口之間車速忽快忽慢,好考司機耐性。
  • 核心問題:多個主要幹道交匯處(葵涌道、長沙灣道),易形成瓶頸。

8. 西隧入口

  • 小編感受:以為收費高就唔塞?錯,朝早都係排長龍。
  • 核心問題:商業區通勤車流+替代隧道擠塞,部分司機寧願比貴錢都用西隧。

9. 屯門公路

  • 小編感受:一宗小事故,可以令全線塞爆半日。
  • 核心問題:長距離單線雙向+出口少,事故或維修影響極大。

10. 青馬大橋

  • 小編感受:假日去大嶼山玩,青馬大橋一定係「關卡」。
  • 核心問題:機場車流與旅遊車混行,節假日用量暴增。

🛠 四、塞車對駕駛者的影響

  1. 時間成本增加

    • 上班要提早 30 分鐘甚至一個鐘出門
    • 送貨司機每日可完成嘅單數減少
  2. 精神壓力大

    • 長時間低速駕駛易疲勞
    • 塞車中更易出現爭線、剷位等衝突
  3. 燃油/能源消耗高

    • 怠速時間長,油耗增加
    • 電動車續航亦受影響
  4. 車輛損耗加快

    • 長時間走走停停,煞車系統、波箱受損機率高

💡 五、小編應對建議

  1. 避開高峰時段

    • 盡量錯峰出行,或者選擇公共交通(尤其港鐵)。
  2. 使用即時交通資訊

    • 善用 Google Maps、Waze、運輸署實時交通圖,提前改道。
  3. 選用替代道路或渡輪

    • 避紅隧可考慮西隧/東隧,屯門公路擠塞時可改走屯赤隧道。
  4. 靈活工作安排

    • 如果公司容許,可以安排在家工作日,減少出行需要。

🔮 小編觀察與預測

  • 短期:在未有大型道路基建完成前,紅隧、獅隧、東隧仍會長期高位擠塞。
  • 中期:屯赤隧道、將軍澳跨灣連接路等新通道會分流部分車流,但效果有限。
  • 長期:若自動駕駛與智慧交通系統普及,加上電動車比例上升,部分道路擠塞情況或可紓緩,但人口與車輛增長仍會帶來新挑戰。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