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知識庫】架車好地地行得走得,點解要劏車?業內人士詳細講解

 

在香港,即使汽車仍然能行走,某些情況下仍需要進行「劏車」(即將車輛報廢或拆解處理)。這是由於多種法規、經濟及安全考量所決定的。以下從業內人士的角度,詳細列出主要原因:

  1. 車輛使用年限的限制

    • 雖然香港沒有明確規定私家車的使用年限,但某些商業車輛(如的士或迷你巴士)有法定的使用年限限制。一旦超過該年限,即使車輛仍能運作,也必須報廢。
    • 長期使用的車輛,即使能行駛,其零件和結構可能已老化,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
  2. 驗車未通過

    • 香港要求一些車齡較長或商業用途的車輛進行定期驗車。如果車輛未能通過檢驗(例如煞車系統、底盤結構或排放標準不合格),車主可能面臨高昂的維修費用。與其投入大量資金維修,車主可能選擇報廢車輛。
    • 即使車輛能行駛,但若不符合法律規定,無法合法上路。
  3. 維修成本過高

    • 隨著車齡增長,車輛的維修成本會越來越高。某些舊車型的零件可能已停產,導致更換零件的費用昂貴且難以維修。
    • 經濟上不划算的情況下,車主多選擇報廢車輛,特別是對於市值低的二手車。
  4. 排放標準提升

    • 香港政府不斷提高汽車的廢氣排放標準以改善空氣質素。某些舊車型的引擎和排氣系統無法達到最新的環保規定,即使車輛能行駛,亦可能被禁止上路。
    • 升級排放系統的成本高昂,許多車主會選擇直接報廢車輛。
  5. 車輛事故損壞

    • 當車輛發生嚴重事故時,即使能修復到可行駛狀態,車輛的結構完整性可能已受到影響,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
    • 保險公司通常會建議車主報廢車輛,並以賠償金購置新車。
  6. 二手市場價值低

    • 某些舊車型即使能正常行駛,其在二手市場的價值可能極低,甚至低於報廢處理的回收價值。
    • 車主可能選擇將車輛報廢以獲取回收金,避免承擔額外的折舊損失。
  7. 車主的政策或需求改變

    • 車主可能因政策(如政府的舊車換新車補貼計劃)或個人需求(如需要改用電動車)而決定劏車,即使舊車還能行駛。
    • 某些情況下,車主更傾向選擇技術更新、更高效、更環保的新車。
  8. 停車及管理成本

    • 在香港,停車位費用昂貴。如果車主長期不使用某輛車,為節省停車費和車輛保養成本,可能選擇劏車。
    • 車輛報廢後,車主無需再支付年費、保險費等相關開支。
  9. 零件回收價值

    • 即使車輛仍能行駛,其零件(如引擎、車身、輪胎等)可能仍有較高的回收價值。業內人士可能建議車主拆解車輛,回收零件以獲取更高的經濟回報。
    • 某些零件甚至可以用於其他車輛的修復,具有市場需求。
  10. 法律責任與安全考量

  • 車主可能擔心長期使用老舊車輛會導致機械故障或交通事故,一旦發生意外,車主可能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 為了避免這些潛在問題,車主寧願提前報廢車輛。

總結來說,車輛雖然能行駛,但在維修成本、環保法規、經濟效益及安全風險等多重因素下,車主可能決定進行劏車。這不僅是基於車主的個人經濟考量,也是為了確保道路安全及符合政府的環保政策。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