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小知識】傳統迴旋處與新式螺旋處,究竟有咩分別?!
Share
一、定義與設計基礎
1. 傳統迴旋處(Conventional Roundabout)
-
設計特點:
- 中央圓形島嶼,四周可有多條出入口。
- 進入車輛必須「讓右」(即讓內圈車輛先行)。
- 進入處、出口均無明顯車道分隔,內外圈可自由切換。
-
道路標誌:
- 中央多設有「圓形箭咀」標誌,路面為單線或多線並排。
2. 新式螺旋迴旋處(Spiral Roundabout)
-
設計特點:
- 進入迴旋處時已預設車道,轉彎路線按出口方向「螺旋」分流。
- 迴旋處內部以「導流線」或「實線」規劃出不同方向的車道。
- 不能隨意跨車道,需按預設路線行駛。
-
道路標誌:
- 地面清晰標示車道箭咀、出口號碼、路口名稱。
- 進入前有「分道指示牌」及「螺旋導向圖」。
二、設計及運作分別
項目 | 傳統迴旋處 | 新式螺旋迴旋處 |
---|---|---|
車道分隔 | 內外圈可自由切換 | 內部車道以導流線/實線嚴格分隔 |
進入方式 | 進入後可再切線選擇出口 | 需預先選定正確車道,入內後不可隨意轉線 |
道路標記 | 較簡單,主要靠駕駛人判斷 | 地面箭咀、車道編號及出口名稱清晰標示 |
交通效率 | 高流量時易亂,切線風險高 | 規範行車路線,減少切線糾纏,提高效率 |
適用情境 | 車流量較少、出口數目較少的路口 | 車流量大、多出口、多線道複雜路口 |
三、駕駛教學與應用
1. 傳統迴旋處駕駛要點
-
進入規則:
- 進入時「讓右」,即讓予已在迴旋處內的車輛。
-
車道選擇:
- 轉第一個出口(即左轉):通常行最左線。
- 轉第二個或之後出口(直行、右轉或掉頭):可選外線或內線。
-
切線原則:
- 進入後可根據出口逐步靠外線,準備離開。
- 離開時必須打方向燈,並注意內外線車輛。
-
常見錯誤:
- 未打方向燈、強行切線、離開時不讓外線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