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經】如何結合公益與盈利模式|編:馬文生
🌱 公益 + 盈利 = 香港社會企業新方向
喺香港,大家成日聽到「社企」、「公益」、「做善事」,但同時又有人會話:「做生意咪就係要賺錢囉,點解仲要搞咁多花臣?」🤔 其實而家全球都興講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重點就係 「用商業手法解決社會問題」。
簡單講:
💰 賺錢 → 可以令公司可持續發展
❤️ 做公益 → 幫到社會上有需要嘅人或環境
兩者加埋,就唔再係「非黑即白」,而係一個「共贏模式」
1️⃣ 公益 + 盈利結合嘅三大主要模式
🔸 1. 產品或服務本身帶公益元素
呢種係最直接嘅做法,產品就等於公益
- 環保產品 ♻️:例如香港有啲品牌專做「竹纖維餐具」或者「重用環保袋」,你買咗之後,已經係幫緊減廢
-
公平貿易商品 ☕🍫:例如公平點(Fair Taste),佢哋賣咖啡、朱古力,背後同農民直接合作,確保農民有合理收入
👉 消費者買嘅同時,已經間接參與公益
🔸 2. 利潤回饋社會
有啲公司係「先賺錢,再幫社會」
- 捐款模式 🎁:例如部分餐廳會講明「每賣出一份餐,就捐$1俾某慈善組織」
-
再投資模式 🔄:有啲社企會將利潤再投資落社會項目,好似支持基層教育、資助社區活動
👉 呢種模式比較容易起步,因為本身做生意邏輯冇變,但多咗一個「公益回饋」元素
🔸 3. 就業機會等於公益
呢個係好典型嘅香港社企模式
- 請弱勢社群 👩🦽:例如請殘疾人士、精神康復者、單親媽媽,俾佢哋穩定返工機會
-
技能培訓 📚:唔止係搵工,仲培訓佢哋學新技能,長遠提升競爭力
👉 呢種做法最有「社會影響力」,因為直接改變咗一個人嘅生活
2️⃣ 香港社企真實案例 🏙️
🍱 惜食堂 Food Angel
問題:香港每日棄置超過3,600噸食物,但同時好多基層家庭食三餐都有困難
做法:收集酒店、超市、餐廳嘅剩食,經過處理後變成免費餐盒,派俾基層長者、低收入家庭
盈利元素:佢哋有部分活動係需要收費,例如企業贊助「惜食教育工作坊」,或者推動「惜食餐飲合作計劃」
公益影響:幫到有需要嘅人,仲推廣咗減廢意識
☕ 公平點 Fair Taste
問題:好多發展中國家農民收入低,仲要被中間商剝削
做法:直接同農民合作,確保佢哋有合理收入
盈利元素:以零售形式賣咖啡、茶葉、朱古力,仲有網上商店
公益影響:消費者買產品時,已經支持緊公平貿易,幫助農民改善生活
🥟 鴻福堂 x 社區合作
問題:弱勢社群(例如低學歷婦女、年長人士)難搵到穩定工
做法:透過合作計劃,提供培訓同埋就業機會
盈利元素:繼續賣飲品、湯水,但背後多咗一層社會責任
公益影響:社會認同度提升,顧客覺得「飲一碗湯,都係支持社會」
3️⃣ 公益 + 盈利結合嘅好處 🌟
🌟 長遠營運:唔似傳統慈善要靠捐款,社企可以自負盈虧,唔怕斷水斷糧
🌟 吸引年輕消費者 🧑🎓👩🎓:香港好多90後、00後都好重視價值觀,覺得用錢支持有意義嘅品牌,係一種「價值投票」
🌟 提升品牌形象 ✨:公司唔只係「賺錢機器」,仲可以建立正面口碑
🌟 員工歸屬感 🤝:員工覺得自己唔淨係返工賺錢,仲係參與一啲改變社會嘅事業
4️⃣ 點樣落手落腳開始?
1️⃣ 鎖定社會議題 🕵️♂️:睇下你公司/產品可以解決邊個問題,例如減廢、就業、教育
2️⃣ 設計商業邏輯 📊:要諗清楚收費模式,點樣賺錢先可以令公益持續
3️⃣ 建立合作網絡 🤝:同NGO、學校、政府部門合作,可以放大影響力
4️⃣ 講好故事 🎤:香港人好重視「背後故事」,如果你能夠真誠分享點樣影響社會,顧客自然會支持
5️⃣ 小編總結
公益同盈利唔係兩回事,而係可以互補嘅兩股力量 🎯 如果企業可以做到「賺錢之餘,又幫到人」,就會形成一個三贏局面:
- 消費者買得有意義
- 企業持續發展
- 社會得到改善
小編真心覺得,呢種模式係香港未來一定會愈嚟愈重要 🌟
📑 模擬社企企劃方案
主題:「惜衣坊」— 二手衣物升級再造社企 👕♻️
1️⃣ 社會問題定位
- 香港每年棄置超過 11 萬噸紡織廢料 👚,大部分都去咗堆填區
- 基層家庭、劏房戶、長者未必有能力買新衫 👵👶
- 一班中高齡婦女、少數族裔媽媽想返工,但就業機會有限
👉 社企目標:透過收集二手衣物,升級再造做成新產品,再創造就業機會,達致「環保 + 就業 + 公益」三重價值
2️⃣ 產品與服務設計
- 二手衣物升級產品:例如布袋、口罩套、環保袋、抱枕
- 平價社區衣物店:基層家庭可以低價買到整理過嘅衣物
- 工作坊服務:舉辦「升級再造手作班」,收費對象係學校、企業 CSR 活動
👉 盈利來源有三:產品銷售 💵 + 社區商店收入 🛍️ + 工作坊收費 🎟️
3️⃣ 公益元素
- 就業機會:聘請中高齡婦女、少數族裔媽媽參與縫紉工序,提供彈性工時
- 社區支援:每賣出 5 件升級產品,就會捐 1 件二手衣物俾基層家庭
- 教育推廣:喺學校搞環保教育活動,培養新一代嘅可持續消費觀念
4️⃣ 盈利模式拆解
- 升級產品:平均售價 $80,毛利率 40%
- 社區衣物店:每件平均 $20,以量取勝,兼顧社會影響
- 工作坊:每場收 $3,000-$5,000,主要針對企業 CSR 預算
👉 收入組合多元化,可以避免過度依賴單一來源
5️⃣ 市場定位
-
主要客群:
- 環保關注嘅年輕人 🌱
- 有 CSR 預算嘅公司 🏢
- 需要平價衣物嘅基層家庭 👨👩👧
-
品牌形象:強調「買一件產品=支持環保+幫助弱勢」
6️⃣ 推廣策略
- 社交媒體宣傳 📱:IG / FB 分享升級產品背後故事
- KOL 合作 🤳:搵環保生活嘅 KOL 幫手推廣
- 社區合作 🏘️:同屋邨、NGO 合作收集衣物
- 快閃活動 🎪:喺商場搞「環保市集」,提升曝光度
7️⃣ 成本預算(模擬)
- 租金 + 水電:約 $30,000 / 月(社區小店)
- 人工:約 $60,000 / 月(請 6-8 位兼職婦女)
- 材料加工:約 $10,000 / 月
- 營銷推廣:約 $15,000 / 月
👉 總成本:$115,000 / 月
👉 預期收入:$130,000 / 月(產品 + 商店 + 工作坊)
👉 預期盈利:約 $15,000 / 月(之後逐步擴大)
8️⃣ 公益影響指標(KPI)
- 每年回收衣物重量(例如:50 公噸)
- 每年受惠家庭數目(例如:1,500 戶)
- 弱勢婦女受僱人數(例如:20 人)
- 舉辦教育工作坊次數(例如:80 場)
9️⃣ 長遠發展方向
- 擴展至網上平台,做二手衣物拍賣 🛒
- 同本地設計師合作,推出「公益聯名系列」 👗
- 爭取政府資助、基金支持,擴大規模 📈
🎯 小編總結
呢個模擬企劃「惜衣坊」就係一個例子,示範點樣將盈利同公益結合:
- 產品銷售 → 保證收入
- 就業機會 → 幫助弱勢
- 環保教育 → 擴大社會影響
簡單講,佢唔只係一盤生意,而係一個「有靈魂嘅生意」 💚
⚠️ 風險分析 + 應對方法(以「惜衣坊」為例)
1️⃣ 衣物供應不足
風險:
- 如果社區捐衫反應唔熱烈,可能無足夠衣物升級再造
- 季節性問題:夏天通常多T恤,冬天外套少,導致材料唔平均
應對方法:
- 搞「定期回收活動」🎪,例如每月一次喺商場、屋邨擺攤回收
- 同學校合作 🏫:學生交舊校服/舊衣物,換購環保產品優惠券
- 設立「會員制度」👥:會員定期捐衫可享購物折扣,培養長期供應來源
2️⃣ 銷售唔理想
風險:
- 市場需求低,升級產品賣唔出
- 消費者覺得「二手/升級產品」質素唔夠高
應對方法:
- 加強設計感 🎨:同本地設計師/藝術家合作,推出聯名款
- 做限量/故事系列 📖:例如「舊校服升級袋」,帶有情感連結
- 開拓網店 🛒:唔只靠實體店,仲可以上架去 HKTVmall、Carousell 等平台
3️⃣ 成本壓力過高
風險:
- 租金同人工係香港嘅「死亡三寶」💸
- 如果收入唔穩定,好快會頂唔順
應對方法:
- 選址社區工廈 🏭 或共享工場,減低租金
- 申請政府/基金資助 💰(例如「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
- 用義工/實習生幫手 💪,例如大學生參與短期項目
4️⃣ 品牌信任危機
風險:
- 消費者質疑「係咪真係幫到人?」
- 有可能俾人話「掛羊頭賣狗肉」
應對方法:
- 定期公開數據 📊:例如每年回收咗幾多衣物、幫咗幾多家庭
- 出「影響力報告」📑,搵第三方審核,增加透明度
- 用社交媒體講故事 📱:拍片訪問受惠婦女、基層家庭,增加真實感
5️⃣ 人手管理問題
風險:
- 弱勢婦女或者少數族裔員工,可能因家庭需要,出席率唔穩定
- 技能水平唔一樣,影響產品質素
應對方法:
- 提供彈性工時 🕒,例如計件制,方便佢哋兼顧家庭
- 設立培訓系統 🎓:由有經驗嘅導師帶領,確保產品品質
- 預留「質量檢查」崗位 🔍,確保出街貨品有標準
6️⃣ 公眾接受度低
風險:
- 香港人普遍覺得「二手衫邋遢」、「升級產品唔夠高級」
- 影響銷售同品牌形象
應對方法:
- 包裝設計要靚 ✨,令產品睇落唔似「二手」
- 與潮牌/設計師合作 👗:增加潮流元素,提升吸引力
- 宣傳「買環保產品=型+有格」💚,改變大眾觀念
7️⃣ 疫情/經濟波動
風險:
- 如果再有疫情,實體店銷售會大跌
- 經濟差,消費者未必願意買升級產品
應對方法:
- 加強線上銷售 📲,例如做網店、直播帶貨
- 推出「平價必需品系列」🛍️,確保基層家庭依然有需求
- 與企業簽長期合作合約 📃(例如固定贊助工作坊),確保基本收入
🎯 小編總結
風險分析其實就係「未雨綢繆」☔,唔係話一定會出事,但要有 Plan B。
一間成功嘅社企,除咗有夢想、有公益心,仲要有實際嘅風險管理能力 🧠💡。
惜衣坊呢個模擬企劃,加入咗風險應對措施之後,就會更加穩陣:
- 鎖定穩定供應 → 唔怕冇貨做
- 多元化收入 → 唔怕銷售差
- 透明數據 → 建立信任
- 彈性管理 → 幫助弱勢又兼顧營運
咁樣先至可以長遠發展,做到真正嘅「可持續社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