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買樓前必做的十項功課》
🏠 買樓前必做的十項功課
小編親身踩過坑,幫你整理最實用的置業清單!
香港人對「上車」兩個字可以話係又愛又恨。樓價高企,人人都話「有瓦遮頭先至安心」。但買樓唔係去超市買餸,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一個決定可能影響你成世。小編睇過唔少朋友「衝動上車」,結果供樓壓力爆煲或者買錯樓盤,真係後悔莫及。所以今次就同大家分享 買樓前必做嘅十項功課,希望大家可以理性置業,唔好變成「樓奴」。
1️⃣ 評估自己財務能力 💰
重點:搞清楚你嘅真實負擔力
- 收入穩定性:唔好只睇基本人工,要計埋花紅、兼職收入會否穩定。
- 供樓壓力測試:銀行一般跟金管局規定,要確保供樓佔入息比率唔超過50-60%。小編建議自己做壓力測試,假設利率再加2-3厘,你仲頂唔頂得順?
- 生活開支:唔好以為供得起就可以,仲要留一筆日常生活費、醫療、旅遊甚至養小朋友嘅開支。
👉 小編貼士:唔少人忽略「裝修費」,幾十萬係走唔甩,一定要預埋!
2️⃣ 存好首期資金 🏦
香港銀行對首置買家一般要求首期最少10%-20%,視乎樓價同按揭成數。以一層800萬嘅單位為例,首期起碼要百幾萬。除咗首期,仲要準備:
- 印花稅
- 律師費
- 代理佣金
- 雜費(例如樓契登記費、按揭保險費)
👉 小編建議:最好有 額外一年的供款儲備,萬一失業或者收入減少,都唔會即刻爆煲。
3️⃣ 做足樓市資料搜集 🔍
唔好聽朋友一句話就衝去買,一定要自己做功課:
- 地段分析:交通、配套、校網、未來規劃。
- 成交紀錄:上差餉物業估價署網站睇實際成交價,唔好盲信地產經紀口供。
- 租金水平:如果打算收租,要比較租金回報率。
👉 小編提醒:好多新盤「開價策略」會用低價單位吸引眼球,但實際主力推高層、靚景單位,價錢相差好大。
4️⃣ 了解按揭安排 📝
買樓大部分人都要借按揭:
- 成數:首置普遍最多9成,二置就會低好多。
- 供款期:最長30年,但要睇自己年齡。
- H按 vs P按:要比較銀行優惠、現金回贈同利率走勢。
👉 小編建議:唔好只睇銀行廣告,最好搵幾間銀行比較,甚至搵按揭中介幫手,可能爭幾厘息都差好多錢。
5️⃣ 清楚自己買樓目的 🎯
- 自住:要考慮生活便利、學校、交通。
- 投資:要睇租金回報、升值潛力。
- 長遠規劃:將來會唔會結婚、生小朋友、同父母同住?
👉 小編提醒:唔好今日話投資、聽日又話自住,目的唔清晰好容易買錯盤。
6️⃣ 睇樓技巧 👀
- 樓齡:太舊嘅樓可能要面對維修基金爆煲問題。
- 座向:香港夏天好熱,西曬單位要小心。
- 景觀:海景、開揚景固然好,但要留意未來會唔會有新樓擋住。
- 管理費:唔同屋苑差好多,每月負擔要計清楚。
👉 小編經驗:有時候平啲嘅單位,管理費反而貴過豪宅,因為單位少但設施多。
7️⃣ 準備法律文件 📑
買樓涉及好多法律程序:
- 臨時買賣合約
- 正式買賣合約
- 樓契登記
👉 小編建議:一定要搵信得過嘅律師樓,唔好為慳幾千蚊而將來出事。
8️⃣ 考慮政策影響 ⚖️
香港樓市受政策影響好大:
- 辣招:印花稅、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
- 供樓壓力測試:限制咗借貸能力。
- 土地供應政策:會影響未來供應量。
👉 小編提醒:政策隨時改變,入市前一定要睇清楚最新安排。
9️⃣ 預留裝修及雜費 🛠️
好多買家一心諗住首期同供款,但忽略咗:
- 裝修費
- 傢俬電器
- 搬屋費
👉 小編經歷:朋友買樓時冇預算裝修,最後要借卡數,搞到供樓同時仲要還卡數,壓力爆棚。
🔟 心態準備 🧘
最後最重要係心理建設:
- 樓價唔會永遠升,要接受可能跌價。
- 唔好跟風,唔係人買你就要買。
- 量力而為,買樓係為咗改善生活,而唔係犧牲晒生活質素。
👉 小編寄語:買樓係人生大事,唔係一時衝動。做足功課,先至可以安心上車。
🙋 小編總結:
買樓前真係要諗清楚,唔單止係錢嘅問題,仲有生活、家庭同未來規劃。十項功課全部做好,先好落決定。千祈唔好心急,因為「買錯樓」真係比「買貴樓」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