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小知识】坑渠盖湿滑对电单车与汽车的危险性
💦 小编话你知:坑渠盖湿滑,系街车最隐形慨陷阱
香港马路唔止有石屎同沥青,仲夹杂唔同慨「金属表面」——其中最常见慨就系坑渠盖(俗称「水马盖」)。呢啲坑渠盖平时乜事都无,但一落雨、一有潮湿,对司机尤其系两轮机车司机嚟讲,就变成一块「街道冰」。
1️⃣ 为何湿坑渠盖咁滑?
小编拆解俾你听:
-
材质问题<br>坑渠盖通常系铸铁或钢材,金属表面本身比沥青光滑好多。
-
表面纹理有限<br>有啲盖有花纹防滑,但系磨损多年、同灰尘污泥一混,功效大减。
-
湿水后润滑效应<br>水一铺上去,就好似金属加咗一层「油膜」,摩擦力急降。
-
油污积聚<br>香港好多坑渠盖附近都有车辆油渍,一落雨油水混合令滑度倍增。
2️⃣ 摩托车vs 坑渠盖:为何更危险?
对于摩托车(电单车) ,危险程度可以话系加倍:
-
接地面积少<br>摩托车两条辘接触地面慨范围好细,一接触湿滑坑渠盖,摩擦力急跌,好容易打滑。
-
单点依赖<br>入弯时如果其中一条辘踩上坑渠盖,可能瞬间失去抓地力,导致「侧滑」甚至「炒车」。
-
倾角效应<br>机车一入弯会有倾角,坑渠盖湿滑就好似冰面咁,重心即刻失控。
-
唔容错<br>四轮车打滑仲有三轮支撑,机车打滑就通常系人车齐跌。
3️⃣ 汽车vs 坑渠盖:虽然稳,但唔等于冇事
汽车虽然四轮,比摩托车稳定好多,但仍然有风险:
-
高速过弯<br>一侧两轮同时踩中湿滑坑渠盖,可能令一边轮胎瞬间失去抓地力,造成甩尾(Oversteer)或推头(Understeer)。
-
重型车制动距离增加<br>巴士或货车经过湿坑渠盖煞车,煞停距离比沥青路面长,增加撞击风险。
-
ABS干预频率高<br>煞车时经过湿金属面,ABS会频繁介入,令刹车感觉「松一松」,司机未必反应得切。
4️⃣ 香港特殊情况
香港路面坑渠盖多,分布特点系:
- 弯位(住宅斜路、村口、旧区窄街)
- 巴士站出口/入口(巴士重量压损沥青,港府铺盖金属坑渠盖)
- 红绿灯前(方便地下排水)
- 隧道口排水位(落雨时更滑)
加上香港落雨频密,雨后马路有时未干,坑渠盖便成为「潜伏陷阱」。
5️⃣ 真实风险案例(香港)
小编翻查交通意外新闻:
- 某电单车司机在荃湾西站附近打滑,原因系弯位内侧大型坑渠盖湿滑,车主轻伤送院。
- 油麻地广东道有的士在雨中右转时,前轮压中坑渠盖打滑,撞向灯柱,司机幸无大碍。
6️⃣ 小编防滑建议💡
机车司机:
- 弯前找线避盖:入弯前观察路面,尽量唔好在坑渠盖上倾角。
- 直线过盖:如果避唔到,记住直轮通过,减少打滑风险。
- 保持平顺油门:唔好突然加速或收油。
- 落雨加倍小心:特别系头15 分钟雨,油污最重。
汽车司机:
- 减速过盖:尤其落斜或入弯。
- 避免急煞:金属面制动效果差,提前减速更安全。
- 保持稳定方向盘:湿滑时唔好猛拗軚。
其他驾驶贴士:
- 熟悉常行路线坑渠盖分布
- 夜晚用车灯反光辨认坑渠盖
- 转线过盖时动作要柔和
7️⃣ 小编总结
无论系机车定汽车,湿坑渠盖= 潜在失控点。
香港天雨路滑系老生常谈,但坑渠盖滑慨危险好多司机未必真系意识到。尤其机车朋友,应该将避坑渠盖变做开车反射动作,就好似见红灯要停一样。
金属面+ 水+ 油污= 香港街头「隐形杀手」
人命冇得攞,慢一秒安全啲,胜过快一秒冒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