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小知识】曾经的叮叮车(电车) 与汽车争路历史

🚋 小编开场白:叮叮车VS 汽车,点解会争路?

香港岛上慨电车(俗称「叮叮车」)自1904 年投入服务,系香港第一种现代化公共交通工具。当时汽车仲未普及,电车几乎系市区最主要慨地面运输。
但去到1920-30 年代开始,汽车、巴士、货车数量急增,于是就出现咗一个好典型慨问题——固定路轨的电车,遇上灵活机动的汽车,两者在有限慨道路空间上争路


1️⃣ 背景:当年的道路环境

  • 窄马路:早期香港岛主要干道(皇后大道中、德辅道中、庄士敦道等)阔度只有两至三条车道。
  • 电车轨道占中间:大多数轨道系铺喺马路正中,双轨来回行驶,两边剩低慨空间就俾其他车用。
  • 交通规划未分流:冇「专用线」概念,汽车可以直接驶上电车路轨,但要避开正在行驶的电车。

📜小编趣闻:1920 年代慨香港道路,其实仲有马车同人力车,交通真系五花八门。


2️⃣ 争路的高峰期(1920s - 1960s)

1920-30 年代:汽车数量急增

  • 富商、外籍人士开始拥有私人汽车
  • 巴士公司(如中华巴士、香港汽车)开始营运,与电车同路行驶
  • 电车速度偏慢(平均10-15 km/h),汽车司机经常被迫跟住慢行

争路场景

  • 汽车司机见前面有叮叮车,就会切入对向线超车,但容易遇上对头车,迫住电车减速甚至停车。
  • 在繁忙时段,几架电车排成一列,后面车龙长到街角。

1940-50 年代:战后交通重建

  • 战后汽车进口大增,巴士班次密集
  • 电车轨道位置固定,成为交通瓶颈
  • 政府曾考虑将电车拆除改为巴士专线,但因成本及市民反对而作罢

📌小编评论:呢个年代慨「争路」唔单止系速度问题,仲系道路资源分配慨争议。


1960 年代:首次大规模道路改善

  • 德辅道中、庄士敦道等主要电车路段开始拓阔
  • 政府引入交通灯系统,尝试分流电车与汽车行驶
  • 仍有大量汽车直接行走于电车轨道上,遇上电车停靠站就要慢等

3️⃣ 争路的典型地段

  1. 中环至上环(德辅道中)

    • 商业核心,巴士、货车、电车混行,车流密度极高
    • 电车站多,汽车经常要等候上下客
  2. 铜锣湾轩尼诗道

    • 商场、酒店集中地,行人过路频繁,令电车和汽车都要频频停车
    • 假日塞车情况严重,汽车司机对叮叮车特别「有怨气」
  3. 北角英皇道

    • 电车轨道占据中间,两旁道路狭窄
    • 工业货车出入频繁,加剧拥挤

4️⃣ 政府与市民的取态变化

早期态度

  • 汽车司机普遍认为电车阻碍交通
  • 部分商界支持用巴士取代电车系统

后期共识(1970s 起)

  • 电车作为低成本、环保的大众运输工具,地位逐渐被肯定
  • 政府开始在主要电车路段设专用电车线,减少与汽车争路
  • 大部分司机逐渐适应「与叮叮共存」,只是在繁忙时段仍会感到不便

5️⃣ 现代电车与汽车的关系(2000s - 现在)

  • 专用轨道:例如中环至铜锣湾部分路段,电车有自己专用的中间通道,汽车不能长时间行驶
  • 交通灯协调:信号灯系统会优先让电车通过,减少停顿
  • 形象反转:叮叮车由「阻路」变成旅游特色,甚至成为拍摄景点

📌小编感慨:以前司机见到叮叮会皱眉,依家好多旅客见到叮叮会举机影相,时代真系变咗。


6️⃣ 小编总结

  • 昔日:电车与汽车争路系因为道路狭窄、规划不足、交通需求急增
  • 今日:透过专用轨道、交通灯优化,冲突大减
  • 意义:呢段历史提醒我哋,交通规划要预视未来需求,否则任何交通工具都可能成为「阻路王」

💡小编贴士
如果你系司机,遇到叮叮车行驶慢,其实唔一定系渠阻你,可能系前方交通灯或行人过路影响。保持耐性,欣赏下沿途街景,心态会舒服好多。

香港叮叮车与汽车争路历史时间线

香港叮叮车与汽车争路历史时间线

1904 年
香港电车正式投入服务,当时市区干道阔度有限,主要用作电车及少量马车通行。
1920-30 年代
汽车、巴士数量急增,与电车共用中间路轨,出现频繁的「争路」情况。
1940-50 年代
战后交通重建,汽车进口大增,电车速度慢成为交通瓶颈,社会曾讨论以巴士取代电车。
1960 年代
政府拓阔德辅道中、庄士敦道等电车路段,引入交通灯系统,但汽车仍可行驶于电车轨道。
1970-80 年代
逐步设立部分专用电车线,减少与汽车直接竞争,社会对电车保存的共识增加。
2000 年至今
电车形象由「阻路」变成旅游特色,部分路段有专用轨道,交通灯系统优先电车通过。
返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