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小知识】电动车一度电行到几公里?耗电量如何计算

以下用最常见的「度电=1 kWh」来说明。

一、快答:电动车一度电可跑几公里?

  • 多数现代电动车:约4–8 公里/度
  • 高效率小车、都会慢速:可达8–10 公里/度
  • 大型/高性能车或高速巡航:常见3–5 公里/度

差异的关键在车型、速度、温度、轮胎与空调使用等。

二、自己怎么算最准?

  • 已知耗电(kWh/100km)→ 换算km/度:
    • km/度= 100 ÷ (kWh/100km)
    • 例:16 kWh/100km → 100 ÷ 16 = 6.25 km/度
  • 已知表头显示(Wh/km)→ 换算km/度:
    • km/度= 1000 ÷ (Wh/km)
    • 例:180 Wh/km → 1000 ÷ 180 ≈ 5.56 km/度
  • 估算满电续航:
    • 续航≈ 可用电量(kWh) × km/度
    • 例:可用电60 kWh、效率6.25 km/度→ 约375 km
  • 每100 公里电费:
    • 成本/100km = (kWh/100km) × 电价
    • 例:16 kWh/100km、家用电价3 元/度→ 48 元/100km
    • 若是公共快充12 元/度→ 192 元/100km

三、不同级距的常见耗电范围(实务参考)

  • 小型掀背/都会车:11–15 kWh/100km → 6.7–9.1 km/度
  • 中型轿车/休旅:14–18 kWh/100km → 5.6–7.1 km/度
  • 中大型SUV:18–24 kWh/100km → 4.2–5.6 km/度
  • 大型/高性能:22–30 kWh/100km → 3.3–4.5 km/度
  • 城市相对高速:城市通常更省(回充多、速度低);高速110–120 km/h 因风阻显著,耗电上升明显

四、影响电动车耗电的主要因素清单

  • 车速与风阻:风阻力随速度平方增加、所需功率近似随速度立方增加;高速最耗。
  • 气温与空调:
    • 低温:电池内阻升高、热车与舱内暖气耗能,耗电+10–40% 常见;热泵车较省。
    • 高温:冷气耗能,+5–15% 常见。
    • 预先调节(出发前接电预冷/预热)可减少行驶中耗能。
  • 地形与坡度:上坡多耗,下坡可回充;电池过冷/满电或长下坡时回充受限。
  • 轮胎与胎压:低胎压、宽胎/性能胎、粗糙路面→滚阻增、耗电升。
  • 载重与外挂:满载、车顶架/车顶箱大幅增加风阻与耗能。
  • 天候:逆风、雨雪与湿地面→耗能增加(滚阻与风阻)。
  • 驾驶习惯:急加速、急煞、跟车距过近(频繁变速)均降低效率;ECO/单踏板滑行更省。
  • 车辆设计:风阻系数、正面面积、驱动架构(两驱vs 四驱)、热泵与电池热管理效率。
  • 轮圈尺寸与空力套件:大尺寸开放式轮圈风阻更高。
  • 其他电器:除雾、座椅加热、影音等多为小头,但在低速短途比例会放大。

五、测出你车的「真实km/度」简单做法

  • 同一路线、同温区间,重设旅程表后行驶50–100 km,记录Wh/km 或kWh/100km。
  • 分别测市区与高速(90/110/120 km/h)以建立你的速度-耗电曲线。
  • 冬夏各测一次,得到季节系数(冬天常多+15–30%,视车款与气候)。

六、常用速查换算

  • 150 Wh/km → 6.7 km/度
  • 180 Wh/km → 5.6 km/度
  • 200 Wh/km → 5.0 km/度
  • 250 Wh/km → 4.0 km/度
  • 12 kWh/100km → 8.3 km/度
  • 16 kWh/100km → 6.25 km/度
  • 20 kWh/100km → 5.0 km/度
  • 25 kWh/100km → 4.0 km/度

七、费用对比范例(仅示意,请代入你实际电价/油价)

  • EV:16 kWh/100km
    • 家用充电3 元/度→ 48 元/100km
    • 公共快充12 元/度→ 192 元/100km
  • 汽油车:油耗12 km/L、油价30 元/L → 250 元/100km

八、测试标准差异(看型录数据时的心法)

  • 同一车,EPA 通常最保守、WLTP 次之、CLTC 最乐观。以续航为例:CLTC 可能比EPA 高出20–35% 左右;转成耗电量时,CLTC 的「表观耗电」往往显得更低。保守估算时可参考EPA 或在WLTP 上再打些折扣。

如果你提供车款、常跑路况(市区/高速比例)、当地温度与充电费率,我可以替你算出更贴近实际的km/度、续航与每公里成本。

小编观点

  • 三句话总结

    • 一度电能跑多远,最受「车速」与「气温」影响,其次才是车型与轮胎。
    • 看型录别被最乐观数据催眠;抓住「自己的Wh/km」才是王道。
    • 省电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花钱改装,而是养成稳速与预调节的习惯。
  • 务实选车/配备建议

    • 热泵空调:寒凉地区或常早晚通勤者很有感;冬季能省下两位数百分比耗能。
    • 轮胎优先「低滚阻」而非宽度与性能胎;大尺寸轮圈多半只是好看。
    • 两驱vs 四驱:多数用路环境两驱更省电、也更便宜;四驱除非真的需要牵引/山路抓地。
    • 风阻是王者:SUV 帅但耗能先天吃亏。若常跑国道,高风阻车顶箱/车顶架能免则免。
  • 日常省电心法(不需花钱)

    • 高速定速在100–110 km/h,常比120–130 km/h 省10–20% 耗电。
    • 胎压维持在原厂建议上缘或冷胎+2~3 psi,滚阻与磨耗更均衡。
    • 出发前接电预冷/预热,冬天并善用方向盘/座椅加热,少开大风量暖风。
    • 少急加速急煞、提前滑行;都会短程多,单踏板/ECO 模式很吃香。
    • 长下坡前避免满电出发,留回充空间;否则动能回收受限、煞车负担大。
  • 成本与充电策略

    • 家用慢充多数最省,每100 公里成本常见落在燃油的1/3–1/5;快充主要买时间。
    • 充电损失别忘了:AC 约5–12%,DC 约10–15%(视车款与桩)。用「充进去的度数」算成本更实际。
    • 快充到80% 后功率普遍骤降、费用/公里上升;长途以「多次10–70/80%」快充效率更好。
    • 若电价分时,尽量离峰充;台湾公共快充常见8–15 元/度,住宅约2.6–4.5 元/度(依级距/方案而异)。
  • 怎么读自己的数据

    • 仪表Wh/km 是「行车用电」,比你从电表充入的度数少了充电损耗。想算钱,用充电站/电表的kWh。
    • 建立「季节系数」:夏季基准、冬季多+15–30% 很常见;不同车差异很大。
    • 速度曲线自己量:90/110/120 km/h 各跑30–50 公里做对照,日后长途估算超准。
  • 常见迷思与澄清

    • 「回充可以抵销上坡耗能?」不行。回充效率有限,通常60–80% 左右,能回点血,但不是永动机。
    • 「大电池一定更省?」不必然。更重更耗,但可减少深度循环与快充比例;要看你的用车型态。
    • 「原厂续航达不到是不是车有问题?」多半是工况不同。用同一路线、同温区,跑几次再下结论。
  • 二手与电池健康

    • 多数主流电池前5–8 万公里衰减约5–10% 属常态;重度快充、长期高SoC 或高温曝晒会加速衰减。
    • 看二手车,优先索取BMS 可用容量、充电习惯纪录与充放电里程结构(高速/市区)。

如果你提供车款、常跑速度/里程、气候与充电条件,我可以以你的情境补上「建议胎压、理想巡航速度、夏/冬km/度估算」与年度成本预算。

返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