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楼市十大迷思:买楼真的「有楼先至有未来」吗? 》|编:Kwan CM
🏠 楼市十大迷思:买楼真的「有楼先至有未来」吗?
喺香港,楼市几乎等同于全民话题。由返工搭车、食饭聚会,到亲戚饭局,总有人会问:「你买咗楼未?」、「几时上车?」。对好多香港人嚟讲,买楼就等于人生目标,但系楼市真系冇得输?小编今日就同大家拆解「楼市十大迷思」 ,逐一分析背后慨真相,等大家唔会盲目跟风,反而可以理性睇待。
🔟 楼市迷思一:楼价永远只升不跌📈
- 迷思解读:香港楼价长期上升,但唔代表唔会跌。
- 事实:1997金融风暴至2003年,楼价跌咗超过六成;2019–2023年,美国加息同疫情影响,楼价亦有明显回落。
- 启示:长线可能升,但短期波动大,唔可以盲目相信「只会升」。
9️⃣ 迷思二:有楼先至有未来🏡
- 迷思解读:社会氛围觉得冇楼好似冇保障。
- 事实:楼市系一种资产,但未必适合每个人。有人拣租楼,反而保持灵活资金去投资股票、基金,回报未必输。
- 启示:人生选择唔止一条路,唔应该被「上车」绑死。
8️⃣ 迷思三:供得起就等于买得起💸
- 迷思解读:好多人成日计供款金额,觉得月供得起就冇问题。
- 事实:买楼除咗供款,仲有首期、印花税、律师费、管理费、维修费。长远仲要考虑加息风险。
- 启示:买楼唔系净系计月供,而系要全面考虑现金流。
7️⃣ 迷思四:租楼等于浪费钱💰
- 迷思解读:租金俾咗出去就冇回报,好似「帮业主供楼」。
- 事实:租楼可以保持弹性,唔需要长期背负供楼压力;而且部分人利用资金投资其他资产,比供楼回报更高。
- 启示:租楼未必系浪费,反而系一种财务策略。
6️⃣ 迷思五:买细单位容易升值📏
- 迷思解读:细单位上车容易,受年轻人欢迎,市场需求大。
- 事实:细单位呎价普遍较贵,加上政策(例如按揭限制)可能令投资价值受压。
- 启示:唔好单靠「细单位一定升值」呢个概念去买楼,要分析供求同政策。
5️⃣ 迷思六:买楼一定好过投资股票📊
- 迷思解读:楼市稳阵,股票波动大。
- 事实:楼市虽然相对稳定,但流动性低,入场门槛高,而股票有分散投资慨优势。
- 启示:唔应该单一比较,最理想系资产配置,楼同股各有角色。
4️⃣ 迷思七:政府一定会保住楼市🏦
- 迷思解读:香港政府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卖地,唔会俾楼市崩溃。
- 事实:政府可以透过政策调控,但遇上外围金融危机,楼市一样会大跌。
- 启示:唔好过度依赖政府托市,市场始终有自身规律。
3️⃣ 迷思八:买楼就等于保障退休👩🦳👨🦳
- 迷思解读:退休时可以靠收租生活。
- 事实:收租要扣除管理费、维修费、空置期,实际回报可能得2–3厘;而且人口老化,细单位需求大,但豪宅未必容易放租。
- 启示:退休保障要多元化,唔可以单靠物业。
2️⃣ 迷思九:买楼就等于上流社会🏙️
- 迷思解读:有楼代表社会地位同成功。
- 事实:买楼系资产选择,唔代表财富自由。有楼但负债沉重,生活质素未必高。
- 启示:唔应该将买楼同人生价值挂勾。
1️⃣ 迷思十:楼市跌咗就唔应该买📉
- 迷思解读:跌市时惊入市后再跌,于是选择观望。
- 事实:历史数据显示,跌市往往系入市良机。例如2003年沙士谷底买入,到2018年升幅达数倍。
- 启示:要睇长线价值,而唔系短期波动。
🧐 小编总结
香港楼市有好多迷思,部分系由上一代经验传落嚟,部分系市场气氛造成。但事实系:买楼唔一定等于成功,租楼亦唔等于失败。香港楼价虽然长期偏高,但背后有供求、政策、利率、全球经济等复杂因素影响。
小编最后想讲:买楼应该系个人选择+ 财务规划,而唔系社会压力。唔好盲目相信「有楼先至有未来」呢句说话,因为真正慨未来,系靠你点样管理资产、点样生活,而唔净系得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