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低血压(Hypotension)

香港人要留意的低血压治疗全指南

在香港,大家对「高血压」的关注度很高,但对「低血压」的认识却相对不足。很多人以为血压越低越好,其实并非如此。若血压过低,可能导致头晕、乏力、甚至晕倒,严重时更会影响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引发危险。

作为长期关注健康议题的小编,我发现不少香港人会忽略低血压的危险,特别是一些年轻女性、长期节食或过度减肥人士、以及长期病患者。低血压并不一定比高血压「安全」,它同样需要正确处理。


1. 什么是低血压?

香港卫生署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低血压」定义,不过一般医学界会以以下数值作参考:

  • 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低于90 mmHg
  • 或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低于60 mmHg

需要留意的是,血压过低的危险程度取决于症状持续时间。有些运动员或健康人士天生血压低但没有不适,未必需要治疗;但如果伴随头晕、眼花、心悸、呼吸急促、甚至昏厥,就要引起注意。


2. 低血压的成因

低血压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常见原因包括:

  1. 脱水– 香港夏天炎热,运动或出汗过多而补水不足,血容量下降。
  2. 营养不良– 长期节食、缺乏维他命B12、叶酸或铁质,影响血液生成。
  3. 药物副作用– 利尿剂、降血压药、部分抗抑郁药等。
  4. 内分泌问题– 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功能不全等。
  5. 心脏问题– 心律不整、心脏衰竭、心瓣疾病。
  6. 长时间站立或改变姿势过快– 俗称「直立性低血压」,在香港的地铁或巴士上,有些人站起来时会突然眼前一黑,就是这个原因。

3. 为何要治疗低血压?

长期低血压会令脑部、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得不到足够血液供应,可能导致器官受损。急性严重低血压(例如大量出血、败血症)更会引发休克,危及生命。

在香港的急症室,晕倒送院的个案中,不少都与低血压有关,尤其是在炎热天气或流感期间。


4. 治疗低血压的方法

低血压的治疗取决于病因。以下是医学资料中常见的治疗方向,小编会用较贴地的方式解释。

4.1 生活方式及饮食调整

  1. 增加水分摄取

    • 成人每天最少饮1.5–2 公升水,夏天或运动时应更多。
    • 香港办公室环境冷气干燥,也会容易令身体轻微脱水。
  2. 适量增加盐分

    • 与高血压相反,低血压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稍微增加钠摄取,例如汤类、咸饼干。
    • 但若本身有心脏病或肾病,就要特别小心。
  3. 均衡饮食

    • 摄取足够蛋白质(鱼、蛋、瘦肉)、铁质(红肉、菠菜)、维他命B 群(全谷物、坚果、乳制品)。
    • 避免长时间空腹,三餐之间可加小食。
  4. 避免酒精过量

    • 酒精会扩张血管、加速脱水,令血压更低。
  5. 分次小餐

    • 尤其对于餐后低血压人士(进食大餐后血压下降),少量多餐可减少血压波动。

4.2 生活习惯调整

  1. 慢慢起身

    • 由坐姿或睡姿改为站立时,先活动双腿、深呼吸再慢慢起来,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
  2. 穿着弹性袜(压力袜)

    • 帮助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滞留在腿部。
  3. 保持适量运动

    • 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及肌肉张力,有助维持稳定血压。
    • 香港的轻度运动如晨运、行山都是不错选择。

4.3 药物治疗

  • 若低血压由慢性疾病或药物副作用引起,医生可能会调整原有药物或开立升压药(如米多君Midodrine、氟氢可的松Fludrocortisone)。
  • 在香港的公立医院,药物治疗多数用于症状严重、生活方式调整无效或有明确病因的患者。

4.4 处理急性低血压

  • 如因大量出血、严重脱水、过敏性休克等引起,需立即送院并由医疗团队进行静脉输液、输血或使用升压药。
  • 小编提醒:若在街上见到有人晕倒,应尽快叫救护车,并将其双腿抬高,帮助血液回流脑部。

5. 香港的医疗资源

  • 普通科门诊及专科门诊:可作初步评估、检查血压波动原因。
  • 私家诊所:等候时间短,适合需要快速检查的人士。
  • 社区健康中心及长者中心:部分提供免费血压检测及健康咨询服务。

小编总结

低血压虽然不像高血压那样常被视为重大威胁,但一旦伴随症状或由疾病引起,就必须重视。香港的都市人容易因忙碌、饮食不定时、压力及天气影响而血压偏低。要改善低血压,首先要找出原因,其次是透过饮食、生活方式调整,必要时配合药物,并定期监测血压。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及并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来源参考自各大医学文章。

返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