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心脏衰竭(Heart Failure)
香港人必读的心脏衰竭治疗全攻略
心脏衰竭(Heart Failure)并不代表心脏「停咗」或者「完全坏咗」,而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受损,无法有效将足够血液泵送到全身,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在香港的长者及心血管病患者中非常常见。
根据香港医管局数据,心脏衰竭是本港主要的住院原因之一,患者住院后一年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都偏高。作为长期关注心血管健康的小编,我发现很多人对心脏衰竭的印象很模糊,以为只是「年纪大啲自然会心脏弱」,但其实它是多种疾病的终末阶段,需要积极治疗和长期管理。
1. 什么是心脏衰竭?
心脏衰竭可分为:
- 收缩性心衰(HFrEF) :心脏收缩力减弱,射血分率(EF)降低
- 舒张性心衰(HFpEF) :心脏放松功能受损,虽然收缩力正常,但心室充血不足
- 急性心衰:病情突然恶化,需要紧急处理
2. 成因
香港常见的心脏衰竭成因包括:
- 冠心病与心肌梗塞– 破坏心肌组织
- 高血压– 长期增加心脏负担
- 心瓣膜病– 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 心律不整– 长期心跳过快或过慢
- 心肌病– 先天或后天原因
- 糖尿病– 损害血管及心肌功能
💡 小编观察:香港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控制不佳,是心脏衰竭的主要推手之一。
3. 症状
- 呼吸困难(活动时或平卧时)
- 脚踝、小腿水肿
- 容易疲倦、无力
- 夜间频繁起床小便
- 体重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因水肿)
4. 为什么要治疗?
心脏衰竭如果不治疗,会逐渐恶化,引发:
- 严重活动受限
- 频繁住院
- 心律不整及猝死
- 器官缺血(肾脏、脑部)
在香港,心脏衰竭患者的预后不容忽视,部分数据显示其存活率与某些癌症相近。
5. 治疗目标
- 减轻症状(气促、水肿)
- 改善生活质素
- 减少住院次数
- 延长寿命
6. 治疗方法
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改善、药物治疗、器械辅助或手术三大方向。
6.1 生活方式改善
-
限盐饮食
- 每日钠摄取量建议≤ 2 公克(约5 克盐)
- 减少加工食品、汤底、咸点心
-
限制液体摄取(医生建议下)
- 对水肿严重或低钠血症患者尤为重要
-
定期监测体重
- 每日早晨同一时间量体重,如短期内上升> 2 公斤,需警惕水肿恶化
-
适量运动
- 医生评估后进行心脏复康运动(如快走、轻度伸展)
-
避免过量饮酒与戒烟
- 酒精会损害心肌,吸烟则加速血管硬化
💡 小编贴士:香港茶餐厅的汤面、烧味饭都是高钠食物,心衰患者最好选择少汤、去皮、少酱汁的餐单。
6.2 药物治疗
香港医院常用药物包括:
-
ACE 抑制剂(ACEI)
- 如Enalapril、Lisinopril
- 扩张血管、减低心脏负担、延长寿命
-
ARB(血管紧张素II 受体阻断剂)
- 如Losartan、Valsartan
- 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 的患者
-
ARN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 如Sacubitril/Valsartan
- 新一代药物,效果优于ACEI(私家医疗较常见)
-
β 受体阻断剂
- 如Bisoprolol、Metoprolol
- 减慢心跳、保护心肌
-
利尿剂
- 如Furosemide
- 减轻水肿与气促,但不改善预后
-
MRA(醛固酮拮抗剂)
- 如Spironolactone
- 减少住院、改善生存率
-
SGLT2 抑制剂
- 如Dapagliflozin
- 原用于糖尿病,近年证实对心衰有益
💡 小编观察:香港公立医院会优先使用ACEI、β 阻断剂、MRA 作为基础治疗,ARNI 和SGLT2 抑制剂在私家医疗较常见,但费用较高。
6.3 器械与手术治疗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 预防高危心律不整引致猝死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 改善心室协同收缩,提高泵血效率
-
机械辅助装置(LVAD)
- 对末期患者作为心脏移植过渡或长期支持
-
心脏移植
- 适用于药物及其他治疗无效的末期病人(香港有配对移植计划,但捐赠心脏稀缺)
7. 香港的医疗资源
- 公立医院心脏科及内科:提供全面检查、药物和器械治疗,费用低但轮候时间长
- 私家心脏专科:检查和新型药物选择快,费用较高
- 社区心脏复康计划:部分非牟利机构与医院合作提供运动训练与饮食指导
小编总结
心脏衰竭虽然是一种慢性病,但并非无法控制。透过限盐饮食、药物治疗、心脏复康运动,以及在必要时使用先进器械或手术,患者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素并延长寿命。在香港,挑战在于公立医疗轮候时间长,而私家治疗费用不低,因此及早预防与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避免走到心衰阶段的最佳策略。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及并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来源参考自各大医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