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肠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 什么是肠躁症(IBS)?

肠躁症(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即肠道在结构上没有明显病变,但功能异常,导致长期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IBS 在全球及香港都非常常见,根据香港消化病学会资料,本地患病率估计约5-10% ,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年轻至中年人较常见。


🔍 香港常见成因与诱因

虽然IBS确切原因未完全明确,但医学界普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肠道蠕动异常
    • 肠道收缩过快或过慢,导致腹泻或便秘。
  2. 肠脑轴(Gut-Brain Axis)失调
    • 肠道神经与中枢神经互动异常,压力与情绪直接影响肠道功能。
  3. 肠道菌群失衡
    • 香港人饮食西化,高糖高脂低纤,容易影响肠道益菌比例。
  4. 食物敏感或不耐受
    • 乳糖不耐症、对FODMAP食物敏感等。
  5. 肠道感染后遗症
    • 有些人在肠胃炎康复后出现持续IBS症状。
  6. 心理因素
    • 长期压力、焦虑、抑郁会加重病情。

⚠️ 常见症状

根据罗马IV诊断准则(Rome IV Criteria),IBS主要症状包括:

  • 反覆腹痛(近3个月内至少每周1天)
  • 症状与排便习惯改变有关
  • 伴随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
  • 腹胀、排气增多
  • 排便后腹痛可改善

分类(根据主要排便习惯):

  1. IBS-D:以腹泻为主
  2. IBS-C:以便秘为主
  3. IBS-M:腹泻与便秘交替
  4. IBS-U:未明确分类

🏥 香港肠躁症的治疗方法

小编提醒:IBS虽然不会引致肠癌或溃疡,但长期影响生活质素,且治疗需多方面配合,并非单靠药物能完全治愈。

1.生活与饮食调整(基础治疗)

  • 低FODMAP饮食
    • 减少可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如洋葱、蒜、豆类、苹果、乳制品、人工甜味剂等),有助减少腹胀与腹泻。
  • 避免常见刺激物
    • 咖啡、酒精、碳酸饮品、油炸及辛辣食物。
  • 高纤饮食(适合IBS-C)
    • 以可溶性纤维(燕麦、奇亚籽、香蕉)为主,减少不溶性纤维(麦麸)避免加重腹胀。
  • 规律进餐与充分饮水
  • 压力管理
    • 冥想、瑜伽、规律运动。

2.药物治疗(针对症状)

香港医生会根据IBS类型选择药物:

IBS-D(腹泻型)

  • 止泻药:洛哌丁胺(Loperamide)
  • 肠道解痉药:如薄荷油胶囊、丁溴东莨菪碱(Hyoscine butylbromide)
  • 胆汁酸吸附剂(部分患者有效)

IBS-C(便秘型)

  • 膨胀性泻剂:如洋车前子(Psyllium)
  • 渗透性泻剂:如聚乙二醇(Macrogol)
  • 促动力药物(医生评估后使用)

IBS-M(混合型)

  • 视症状变化调整药物组合。

其他支持性药物

  • 益生菌(部分患者可减少腹胀与腹痛)
  • 低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TCA)或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
    • 用于改善肠脑轴失调与慢性腹痛(需医生处方)。

3.心理治疗与辅助疗法

  • 认知行为治疗(CBT)
    • 有助减轻焦虑与肠道症状的恶性循环。
  • 催眠治疗
    • 部分国际研究显示对IBS有效。
  • 中医针灸与草药
    • 香港部分患者会结合中西医,但必须确保来源安全与剂量合适。

🏥 香港检查与诊断流程

虽然IBS属功能性疾病,但医生通常会先排除其他肠道病变:

  • 血液检查(检查甲状腺、炎症指标、贫血等)
  • 大便检查(隐血、寄生虫、炎症标志物)
  • 大肠镜检查(有警号症状时,如血便、体重急降、家族大肠癌史)

公立医疗:普通科门诊转介至胃肠肝脏科
私家医疗:可更快安排大肠镜及食物不耐测试


🚨 警号症状(必须排除严重疾病)

  • 大便带血或黑便
  • 体重无故下降
  • 发烧或夜间腹痛
  • 家族有大肠癌或炎症性肠病史

出现以上情况应立即求医,因为可能不是单纯IBS。


💡 小编贴士

  1. 饮食调整是关键,低FODMAP饮食在香港已有注册营养师指导服务。
  2. 纪录症状日志,找出与食物或生活习惯的关系。
  3. 不要自行长期服药,特别是止泻药与泻剂。
  4. 压力管理与睡眠质素同样重要,因为肠脑轴会放大症状。
  5. 多与医生沟通,IBS虽慢性,但有多种方法可减少发作频率。

💬小编总结
肠躁症虽然不会致命,但长期困扰会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香港的治疗策略强调多方面配合,包括饮食、生活、药物与心理调整。只要找到个人化方案,大部分患者都能明显改善症状,恢复正常生活。


📌 免责声明<br>本文只供参考及并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来源参考自各大医学文章。

返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