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逆流性食道炎(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with Esophagitis, GERD)
🥼 什么是逆流性食道炎?
逆流性食道炎是胃酸或胃内容物反流到食道,刺激甚至损伤食道黏膜而引起的炎症。
这是胃食道逆流病(GERD)的其中一种表现,属于有黏膜损伤的类型。
在香港,逆流性食道炎的患者越来越多,除了饮食西化(高油高糖)、工作压力大外,长时间坐办公室、缺乏运动也令病情更普遍。
🔍 香港常见成因
根据香港医管局、香港消化病学会与国际医学期刊资料,小编整理出主要原因:
-
下食道括约肌松弛
- 原因包括肥胖、怀孕、吸烟、长期高脂饮食等。
-
胃酸分泌过多或胃排空延迟
- 例如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后胃酸恢复过多、糖尿病影响胃排空。
-
食道裂孔疝(Hiatal Hernia)
- 部分胃部滑入胸腔,令括约肌功能下降。
-
生活与饮食习惯
- 暴饮暴食、睡前进食、长期饮咖啡或酒精。
-
药物副作用
- 某些降压药、气管扩张剂、镇静剂等会影响括约肌功能。
⚠️ 常见症状
小编列出香港患者最常见的情况,方便大家对照:
- 胸骨后灼热感(heartburn)
- 酸水或苦水逆流到喉咙(regurgitation)
- 吞咽困难或卡住感
- 慢性咳嗽、声音沙哑、喉咙不适
- 夜间症状加剧(平躺时更明显)
🏥 香港逆流性食道炎治疗方法
小编重点提醒:治疗目标是减少胃酸逆流、修复食道黏膜、预防并发症与复发。
1.药物治疗(第一线)
根据香港医管局指引与国际共识:
-
质子泵抑制剂(PPI)
- 如奥美拉唑(Omeprazole)、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雷贝拉唑(Rabeprazole)
- 最有效促进黏膜愈合,通常需服用4-8 周。
-
H2受体拮抗剂
- 如法莫替丁(Famotidine),对夜间胃酸分泌控制较好,但愈合率较PPI低。
-
抗酸剂
- 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短期快速缓解症状,但不能取代PPI长期疗程。
-
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
- 帮助胃排空,减少逆流,但须注意副作用。
2.生活与饮食调整(必须配合药物)
- 少量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
- 避免高脂、辛辣、酸性食物(如柠檬、橙汁、咖啡、朱古力、汽水)
- 避免睡前2-3 小时进食
- 戒烟戒酒
- 抬高床头(约15-20 厘米),减少夜间逆流
- 保持健康体重,减少腹压
3.手术与其他介入治疗
-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Nissen fundoplication)
- 适合药物无效或长期依赖药物的患者
-
内镜治疗(射频治疗、内镜缝合)
- 香港部分私家医院有提供,但普及度较低
🏥 香港的检查与医疗途径
-
胃镜检查(Gastroscopy)
- 可直接观察食道黏膜损伤程度,并排除其他病变(如食道癌)。
-
24小时食道pH监测
- 测量胃酸逆流频率与程度。
-
食道压力测试(Manometry)
- 评估食道蠕动与括约肌功能。
-
公立医院
- 普通科医生转介至内科或外科专科,适合症状严重或长期反覆发作的人士。
-
私家医疗
- 可更快安排胃镜与功能检查,适合急需确诊者。
🚨 可能的并发症
如果逆流性食道炎长期未治疗,可能出现:
- 食道狭窄(因反覆炎症与瘢痕形成)
-
巴雷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
- 属癌前病变,食道癌风险增加
- 食道出血
- 慢性咽喉炎、声带病变、哮喘恶化
💡 小编贴士
- 药物疗程务必完成,不要症状减轻就停药,否则容易复发。
- 注意复发诱因,例如熬夜、暴食、喝咖啡等。
- 有警号症状立即求医:吞咽困难、体重急降、持续呕血或黑便。
- 长期患者要定期胃镜追踪,尤其怀疑有巴雷特氏食道的人士。
- 饮食日记:记录每次不适的食物与情境,方便调整生活习惯。
💬小编总结:
逆流性食道炎在香港愈来愈普遍,虽然多数患者透过药物+ 生活调整即可控制,但若拖延不理,可能引起不可逆的食道病变甚至癌变。公立与私家医疗均有完善的检查与治疗方案,最重要是及早处理,不要等到症状严重才求医。
📌 免责声明<br>本文只供参考及并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来源参考自各大医学文章。